摘要:这种经验学习不仅是模仿别人成功同时还会分析成功背后的因果关系,并把它们总结成模型或者故事,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人便捷地理解世界。所以,低智学习是一种可以带你快速进入某个领域的经验学习,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经验学习,但是再仔细区分,你会发现,低智学习也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是试错、模仿和天择。

人们对于年轻人,或者经验没那么多的人普通信心不足,觉得他们吃过盐巴,走过路实在太少。所以我们都说:姜还是老的辣,越是白胡子的老头越容易让人觉得他们智慧无比。

身在职场,经验都是好东西,问题是:经验就是万能的吗?指望经验就是靠谱吗?

《经验的疆界》的作者詹姆斯•马奇就说到:一方面,经验被人们视为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经验又被称为傻瓜老师,对于那些不能管理或者不愿意管理的人来说,经验是他们快速取得知识得最有效的途径。

这就是经验的悖论,你以为他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他就是个傻瓜老师。

介绍一下詹姆斯.马奇,他是卡内基-梅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组织研究领域的开创人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学名誉教授。在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杂质举办的“管理学大师们心目中的大师”公开评选中,马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彼得.德鲁克。

人人都喜欢套路,道理何在?

在这本《经验的疆界》,作者詹姆斯·马奇把经验学习划分为两种,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你千万不要觉得低智学习很原始,而高智学习很先进,事实上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他们只是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以及适应的条件不同。

最常见的低智学习就是“拿来主义”,这也是我们常常惊呼“原来那个人成功的这么简单”。举个例子,香港首富李嘉诚最初的在香港的郊区开了一家塑料厂,只能算是小富,结果有一天他看到意大利开发人造的塑胶花,立刻就觉得这个东西放在香港大有可为。于是他跑到米兰学习了塑胶花的工艺,直接回香港动手生产,正好填补当时市场空白,一下子就大获成功。

事实上,如果在某个领域你没有任何竞争对手,那你完全可以利用别人成熟的经验,这样效率高,跑得快,成功也就容易些。

人人都喜欢套路,道理何在?

所以,低智学习是一种可以带你快速进入某个领域的经验学习,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经验学习,但是再仔细区分,你会发现,低智学习也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是试错、模仿和天择。

1.试错:自己不断尝试,摸索然后观察结果和采取行动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今天给自己想要认识的女生送一朵花,但是人家直接拒绝,看起来并不高兴,那么第二天我就选择给这个女生排队打饭,她就很开心。那我直接得到经验:排队为她做点事情,更会让她开心。

2. 模仿:看到别人采取的成功行动,然后直接copy过来按部就班

比如我们说到李嘉诚的故事,当时意大利的工厂在海外获得了成功,于是他立刻考虑这个技术在香港是空白,市场值得研究和引进。

目前模仿和试错是在市场上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并且大家几乎都不约而同的用了一个更好的说法“在套路中成长”。

人人都喜欢套路,道理何在?

3. 天择:在复制成功时不仅模仿和成功相关的行动,还会模仿和成功相连的属性。

比如团队要完成一个新任务,这时大家就开始研究历史做同类任务的团队,他采用了什么样的规则,或者当时做事情的顺序是什么?

可以这么说,天择是一种“深度模仿”,日本人尤其擅长,如果说模仿只是单纯的“山寨”,那么天择的目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走到天择这一步,模仿的行为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得到了新的创意。这应该是模仿的最高境界,不仅掌握了模仿的精髓,还迸发了自己的小宇宙,进行创新,成为仅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离”,离开模仿对象,开创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低智学习经验的过程只需要做到复制就能成功,看起来简单又高效。但这中间也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因为一件事情背后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只看到一些表象就去模仿,那么掉坑的概率就会很大。在目前任何信息都能成指数爆炸的社会,如果你直接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成功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也就是经验的效果可能越来越没用。

比如说别人“我用了这三个秘籍就写出了10W+的爆文.........." ,然后你也拿过来套用,如果在三四年前估计你用套路写出来爆文是没问题,但是现在如果你的话题没有爆点,就算再怎么模仿套路也是没白搭。

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既利用套路这种便捷方法,又能够减少可能产生的风险呢?

人人都喜欢套路,道理何在?

作者对低智学习成功经验带来的问题,给我们的建议是

“在拥有有效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保持思考多去探索。”

于是马奇大师就给出第二种经验学习---高智学习。这种经验学习不仅是模仿别人成功同时还会分析成功背后的因果关系,并把它们总结成模型或者故事,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人便捷地理解世界。

比如我们常遇到一个情况“怎么样表达一个问题会让别人听得更清楚,更容易被人理解?”

有人再仔细研究之后总结出来:你必须先讲结论,再讲支持这个结论的每一个论点,再把每一个论点分析透彻,这样说他人就更加容易理解,这就是人人都知道的“金字塔原理模型”。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swot分析问题法,它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人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能直接拿这个模型来解决。

以上说到的就是高智学习,通过经验来总结原因,再拿这个原因去处理其他问题,高智学习总结的模式和经验都追求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方面要足够复杂,让人听了以后受启发,另一方面又要足够简单,一听就明白。

人人都喜欢套路,道理何在?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能总结出来既复杂又容易理解的原因往往是很有限的。

人类各种各样的经验总结,往往会回到几个在宏观上看上去很相似的领域中,所谓“底层理论和逻辑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希望大家能够多读那些经久不衰的书。事实上,出生于1928年的马奇与出生于1924年的查理·芒格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一种思维方式:多学科问题导向,他们都是涉猎了大量不同学科的书籍阅读。

因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我们个人的认知都很有限,一旦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我自己知道的“那些主题上,结果就会导致我们在自己的知识牢笼里面不断的循环。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举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在天文学上有一个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开普勒发现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他用的数据并不是自己观测的,而是用他的老师第谷的数据。第谷终其一生的进行了极为精确的大量天文数据的观测,但最后却没有成功。为什么呢?

因为第谷,一生都相信一个理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中心,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地球在旋转。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数据研究,他一直找不出行星的轨道规律。

直到去世之后,他的徒弟开普勒拿到这些数据,他就没有沿用老师的经验模板,而是重新研究,并且大胆地提出一个想法,是否地球并不是这个太阳系的中心?

最终,开普勒跳出过去的经验总结尝试了全新的思路,他打破了过去的框架,最后用实践和事实赢得了真理与成功!

总结一下:当你在相对独立的领域中,经验是重要的智慧,但是经验也受到时代和机会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经验应该是灵活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的局限,直接套用,你可能会遇到很大风险。

人类追求智慧,就像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但在追寻智慧的路上,我们往往求而不得,甚至深陷其中。在生活中,不论我们是面对经验总结的模型也好,故事也罢,都只是我们现在对真相理解的某种共识但并不是真相

所以马奇说:“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经验不是完美的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