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乃文石老师采取大疏大密的创作手法,一树梅花寥寥数笔而成,展现出梅花傲立盛开的景象,清新脱俗,不染尘埃。此作《飞红点点》采取书法写意的技法,勾勒出梅树枝头的线条,简约而自然而然的“写出”梅花,而“飞红点点”则是除了画出几朵梅花后,又采用”弹墨“的手法弹上去几点梅花。

文以载道,风轻云淡见禅心。

石湍清流,兰桂芳芷得自然。

咏 梅

文石老师平生喜四君子,尤于梅甚。他游遍天下名山大川,或拜访名刹古寺,或隐居终南道观,心无旁骛、淡泊名利,常以梅花为伴,寄托灵魂深处的那份闲情逸趣于画梅创作之中。

《依然傲立朝天笑》

此作《依然傲立朝天笑》,书“依然傲立朝天笑,独占春光第一枝”。乃文石老师采取大疏大密的创作手法,一树梅花寥寥数笔而成,展现出梅花傲立盛开的景象,清新脱俗,不染尘埃。用笔越少越难刻画梅花传神的姿态,这就需要长期观察梅花盛开的景象,并在心中反复的揣摩勾勒,才能下笔成画,点墨成梅!

《飞红点点》

此作《飞红点点》采取书法写意的技法,勾勒出梅树枝头的线条,简约而自然而然的“写出”梅花,而“飞红点点”则是除了画出几朵梅花后,又采用”弹墨“的手法弹上去几点梅花。不同于以往文石老师黑白素色的梅花,此作以红梅映雪,娇艳欲滴。

《品茗赏梅图》

《品茗赏梅图》以“品茗”为引,画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冬日端坐在亭屋之内悠然品茗,遥看屋外风雪飘飘、梅花盛开的冬日美景,刻画出文人雅士们逍遥自得的生活情趣,品茗赏梅之中参禅悟道。画中无一人,但你我皆可端起画中茶杯,细细品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情画意。

《雪压玉姿君子神》

《雪压玉姿君子神》,此作着重描绘出梅花被风雪欺压但依旧坚强不屈的挺拔盛开,正所谓“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梅花的蜿蜒枝干如铮铮傲骨,坚韧不拔,中国文人的内在品质,亦是如此。

甲 骨 文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有文字始,就孕育着书法艺术,钟鼎,甲骨文字中那具象的描摹和抽象的曲线即构成中国书法的特殊美,久有“文化瑰宝”之盛誉。自商朝盘庚至武丁,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华夏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观文石老师书法作品,善书甲骨,笔力雄健,内蕴丰厚,颇具古人遗风。他的大幅作品气势磅礴、笔走龙蛇、潇洒飘逸、浑然天成。从文石老师的作品中能够清楚的欣赏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根脉,亦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先秦风骨。

从章法上看,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前后呼应,形成行气贯串、大小相依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天文图又显得疏朗空灵,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文石老师表示:在临习甲骨文时既要体现锲刻的感觉,又要表现书写的味道。起笔微逆入纸,提笔中锋运行,驻笔平出空收。在行笔时切忌出现楷书的顿挫之法,笔法要简率、质直和畅达。尤其是要做到起笔即成的迅捷运笔方式,做到急缓适中。甲骨文的转折,一般应断而再起,切不可一笔带过,形成圆转之状,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质。

榜 书

中国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形式多样,风采独具,并有大小之分,小到如米粒,更甚如头发粗细的几分之一,须借助放大镜方可观之。大的可以过丈余甚至更大,观为巨字,在书法上则称为榜书。

榜书,又称“擘(bò)窠(kē)”大字。擘,拇指;窠,即虎口也。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之,驾驭之,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榜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出不同的文风和书法艺术形式。

文石多年来拙笔饱蘸醉墨,其笔下之点如巨石落天,掘地为坑;其笔下之线如古藤攀干,横竖盘绕,沉着固执,经霜雪而愈见苍莽。文石书法的生命迹象壮烈而又顽强,其人若朗朗山人。文石其为,若樵夫斫斧。其心无旁骛,其目无山外之红尘也。文石为其母所书“壽”字,可谓是正气做骨架,铁骨铸道德,既含有伏地拜天之敬爱,又含有怆然吞泪之真情,是谓罕见之“壽”字也。

文石老师自谓:学书首要品格洁净,尔后读书养气,化之于书,砥磨中明心见性,身心自在,更复何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