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到杨义所率领的援军到达洛阳东面的时候,蒙古大军如同山洪暴发一般对宋军发动猛烈袭击。宋朝的方案是:趁蒙古北撤之机,收复三京,把防线推进到黄河沿线。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王朝,唐宋元明清,其中有宋。但实际上宋朝并没有完成大一统。
在初期的时候,宋朝在北方的敌人是辽和西夏,后来变成了金和西夏,等到金也亡了,宋朝还在那坚持着。
大宋礼仪之邦,虽然孱弱,却能立国最久,令人深思。
金国的灭亡是由于南宋和蒙古的夹攻。
南宋对于金,是恨之入骨的。不仅仅因为金国灭了北宋,还因为金人太过凌辱宋朝。
灭了人国,杀了也就了事了。但金人将宋徽宗、钦宗、北宋的王室大臣们脱光衣服,披上羊皮,以祭祀宗庙。又将皇室宗亲的女子全部充入官妓。极尽侮辱。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宋朝和金,此仇不共戴天!
所以,金国一亡,宋朝就狂欢庆祝,总算报此大仇。
可以理解。
但当时情况已经不容南宋君臣庆祝,一个比金国更加可怕的敌人蒙古在北方虎视眈眈。
可南宋对此危机,完全没有清醒认识。
宋理宗即位不久,也很想有所作为,决定趁机北上收复故土。
宋朝的方案是:趁蒙古北撤之机,收复三京,把防线推进到黄河沿线。(三京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
史嵩之表示反对,他不赞成北上。理由有三:
第一,当前国力根本不足以防守黄河战线;
第二,粮草供应补给难以供应;
第三,会引发蒙古南侵。
这几个理由,都算的上是正确的。当时南宋国力,并不足以与蒙古为敌。
不过,这件事上,史嵩之也夹杂了个人私心。联蒙灭金的大功是他主持的,而当时的宰相郑清之正想通过收复三京来赶超史嵩之,稳固朝中地位。史嵩之不想让他成功。
这种个人私欲的斗争在北伐的战争中也反映出来。史嵩之指使运粮官延误运送期限,以作掣肘。
北伐军一路上连续收复了南京归德和东京开封,情况出奇的顺利。
原因很简单,这些全都是空城。蒙古大军根本没有设防。
真正的挑战是西京洛阳。
此时,史嵩之的阴谋开始产生效果。北伐军缺粮。
南宋军主帅赵葵当机立断:徐敏子率13000人进攻洛阳,杨义率15000人为后援,两军各自带5天粮食。
再次出乎意料,徐敏子迅速占据了洛阳。原因还是很简单,蒙古军提前撤出,留了一座空城给宋军。
到此为止,宋军收复三京的目标完成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宋军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洛阳城外的蒙古大军的眼睛正静静望着这一切。
从后来的情况看得出,蒙古军的统帅精通兵法,他们探知宋军分前后两军,如果先和宋军前锋交战,宋军后援将成为不可控因素。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蒙古军把整个洛阳都交了出去。
他们正像一头狮子一样,伏在山岭,露出獠牙,静静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击致命。
等到杨义所率领的援军到达洛阳东面的时候,蒙古大军如同山洪暴发一般对宋军发动猛烈袭击。宋军大溃,主将杨义逃了出去,仅剩单人匹马。
援军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入洛阳城内。宋军先锋士气低落,加上粮草紧缺,不得不退兵。
蒙古军当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他们大举从后追击。宋军伤亡十之八九。主将徐敏子中箭,步行逃出。
我想问的是:当初只带5天的兵粮就敢于进攻洛阳,是什么意图?学习项羽破釜沉舟?完全不明白。
宋朝人对于兵法是不求甚解的,但对于官场则精研甚深、如鱼得水了。
事实证明,在当官方面,宋朝人比蒙古人强多了。
驻守东京开封的北伐主帅赵葵得知洛阳兵败,不但不增援,反而向朝廷报功。据他所报:北伐军歼灭了蒙古军的精锐,然后为了保存实力从洛阳撤出。
恭喜赵大人准备高升了!
不久,蒙古大军决堤黄河倒灌,宋军在军事上的不敌,加上粮草不济、士气低落,就南撤了。
整个北伐,就如此草率剧终。史称:端平入洛。
南宋损失了十几万的军民,再也不敢挑衅蒙古,从主动挑战,到全面防守。而蒙古也撕开虚伪的面目,借机侵宋。
此后,宋朝再无宁日。
读历史,思人生,欢迎关微信公众号:刘弘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