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哈佛招生歧視案在波士頓聯邦法院經過15天開庭審理後結辯,但由於案件複雜,判決還要再等6-8個月。

  雙方律師倒是都表示有信心獲勝。輿論都預計這案子,怎麼着也會鬧到美最高法院,結案?再等個兩三年吧。

  雖然沒結論,不過幾番過堂會審,神祕的哈佛大學招生流程內幕首次被揭開。

  究竟,像哈佛大學這樣的頂級美國大學,喜歡怎樣的學生?整個招生過程是怎樣運行的?

  你可能不相信,但事實上,在許多高中生還在猶豫是否申請哈佛之前,哈佛就已經在開始考慮網羅潛在申請者了。

  哈佛大學整套招生工作的起點是——哈佛每年都會主動從考試機構購買超過10萬人次的考試成績信息,考試機構包括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和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

  通過對這些考試成績的篩選,哈佛大學會篩出一批他們認爲的“優秀學生”,然後向這些學生髮送電子郵件、信件和各式招生宣傳手冊作爲邀請信。根據哈佛招生辦公室公佈的2013-2014年度的招生和麪試手冊(簡稱招生手冊),你想象不到,哈佛甚至會在學生剛上高中一年級時就開始“接觸”,前提是,這些學生是哈佛眼中“有前途”的潛在申請者。

  接下來,哈佛大學招生官員們會前往全美各地,親自尋找合適的申請者。他們有時單獨行動,有時會與其他頂級大學的招生官同行。據上述手冊透露,在2013-2014學年,哈佛招生官的足跡遍及了全美50個州的130個城市。

  在所到的城市,哈佛招生官通常會租用當地酒店的會議室等公共場所,進行各種招生宣傳,並給哈佛打打廣告。招生代表還會訪問當地高中初中。負責少數族裔招聘計劃的工作人員必須前往至少兩所初中。

  而在所有候選人中,招生官們會特別偏好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的學生,以及那些人口較少地區的高中生。哈佛招生辦負責人稱,這樣做是爲了確保哈佛大學的“多樣性”,而這正是該大學極爲重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招生官們還會格外留意那些有體育特長的高中生,以壯大哈佛校隊。哈佛招生官會按照1分(頂級)-6分(不可能錄取)給學生的學業表現打分,同樣得4分的申請者,過往5年中運動員學生比非運動員學生錄取的可能性高1000倍。

  對於那些哈佛心儀的學生,招生官會單獨進行聯繫,甚至會安排高中生來到哈佛大學宿舍和學生們臨時住宿,得以體驗哈佛的生活。

  “向那些哈佛鐘意的潛在申請者儘早發出善意的邀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手冊裏寫道。

  睿媽點評:哈佛照顧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的學生,這倒不是隨便說說,記得之前睿媽寫過的《社會底層的窮小子也能被哈佛全獎錄取》的事嗎?

  不過少數族裔中的受益羣體只有非裔、拉丁裔和土著印第安人。亞裔、猶太裔等少數族裔並沒有包含在“光環”之下,而亞裔和猶太裔恰恰又是在考試中取得成績最優的羣體~

  招生官“主動出擊”後,就輪到學生準備申請材料了。

  在11月1日-次年1月1日期間,遞交了考試成績、成績單和個人論文等各樣繁複的申請材料後,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報名參加一個由哈佛校友負責的評估候選人的面試。每年有超過15000名哈佛大學畢業的校友會擔任面試官的角色。

  在哈佛校友與指定的面試者面對面會談前,他們通常只知道面試者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名字、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和所就讀的高中。此前,面試官從未見過面試者的任何申請材料。

  在這次哈佛歧視亞裔案庭審中披露的面試手冊,詳細說明了面試官的判斷標準 ,以及如何記錄下談話中面試者表現好或不好的細節。

  手冊要求,面試官需要和申請人進行1小時以內的持續談話。面試前,不要提出着裝要求,也不要在申請人家中進行面試。面試官會從一些比較容易回答的事實類問題開始,然後慢慢轉向一系列更深入的問題,以進一步瞭解申請人的“動機、承諾、水平和素質”。

  手冊明確禁忌談及一些話題。比如,面試官應該“避免長時間討論政治和個人問題”,也不要詢問申請人還申請了哪些其他大學。如果面試官要詢問學生的成績或考試分數,還要以“非正式的語氣”來問。

  對於該提怎樣的問題,哈佛招生手冊也給出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例如,要求申請人描述他們的學校和社區,並談論他們喜歡和不喜歡哪些課程。還有一些問題包括:“你有最喜歡的一本書嗎?或者,你最近讀過哪本書?你喜歡在線閱讀嗎?您經常閱讀哪些博客或網站?”

  通過這些問題,面試官試圖評估申請人的潛力和最大增長方向,同時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個人能力。

  該手冊要求面試官,“詢問申請人這些問題的時候應當向他們確保,成績絕不是招生委員會考慮的唯一內容”。

  除了上述內容,面試官還得向申請人瞭解一些更深入的內容,例如“你有人生方向嗎?是什麼?如果沒有,是在探索嗎?抑或走到哪算哪?對於一年後有什麼規劃?5年?25年呢?會以某種方式在某些領域做出一些貢獻嗎?”

  哈佛招生手冊特別提醒面試官,“由於沒有人能真正客觀地評估另一個人,所以請注意你的偏見。”

  面試官會爲每一位面試對象的學術成績、課外活動、個人特質和整體評估打分評級。不過哈佛方面表示,由於評級分數難以標準化,招生辦公室更多時候是依賴於面試官的書面評論而不是他們的打分。

  面試後,每位面試官都須提交一份面試報告,詳細介紹申請人的優缺點,提交時間是接到面試任務後的2周內。

  睿媽點評:校友面試很重要,但哈佛自己也承認面試總難免會主觀啊。

  第三步:招生官審閱材料並打分

  哈佛的招生官們也有成千上萬份的申請材料要審閱。

  哈佛大學每位招生官都被分配了一個地理區域,專門負責來自該地區學生的申請。

  招生官們會先記錄下有沒有缺失的材料,然後記錄下申請人的公民身份、族裔、是否繼承羣體(哈佛或拉德克利夫校友子女)、運動特長、社會經濟背景和考試成績等內容。另外,還會檢查申請者是否有資格獲得經濟援助。每年哈佛有大約60%學生會獲得獎學金,其中20%的學生不需要支付任何學費。

  接下來,招生官們開始關注更具體的數字——按照學業成績、課外活動、運動才能、個人特質以及學校支持(如推薦信)等類別,對申請者打分並排序

  “1”表示所有等級中的最高排名,數字越大,得分越低。

  1)在學業成績類別中,要想獲得學業1分(最高分),申請人必須是潛在的重大學術貢獻者,具有非常強的潛力和接近完美的分數成績。如果申請的高中生贏得過國家或國際水平的競賽,也會有幫助。獲得學業2分的人通常在SAT考試中獲得700分或以上,在ACT考試中獲得33分或更高分。學業3分表示申請人SAT成績在650到700之間,或“ACT”的29至32分。而學業4分的學生通常在SAT考試中獲得600多分,在ACT考試成績爲26至29分之間。招生辦公室稱1-4分爲“充分準備”,而更低分數的申請者則“潛力不大”。

  2)在課外活動類別中,課外活動1分表示“有國家級水平的成就或專業經驗。”如果申請者曾擔任過“班級幹部、校報主編或樂隊主管”之類的職務,則有希望獲得2分。

  3)在運動才能類別,運動才能1分表明學生具備“在國家、國際或奧林匹克級別”參加運動競技水平。

  4)在最備受爭議的個人特質類別,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招生手冊罕見地在這一部分加入了大量的描述和定義,特別強調了種族不應成爲衡量申請者個人特質打分的因素。

  此前,個人特質評分欄目往往只用一些非常模糊和寬泛的定義,而今年哈佛招生手冊則用了整整一個段落來具體化。如“真正優秀的品格,在於面對生活中看似無法克服的障礙,學生能表現出巨大的勇氣;學生可能表現出領導或激勵周圍人的獨特能力;學生可能會對他人表現出特別的關注或同情;學生獲得推薦人的無條件和堅定不移的支持。”

  之前“安靜”一次常用來描述亞裔申請者個人特質,也被認爲具有貶義和歧視性,但哈佛方面一再駁斥這種說法。

  5)最後是學校支持類別,手冊也建議了招生官如何爲申請者的推薦信打分,如果寫推薦信的老師/輔導員將學生描述爲“某行業的最好精英”或“多年難遇的精英”,申請者可能拿到1分,如果推薦信上只是勉強說“最好之一”或“今年最佳”,申請者可能拿到2分。

  上述這些工作,一般會經手2位審閱者,第1位篩過後,第2位審閱的招生官需要覈查事實,打分。

  睿媽點評:哈佛在“個人特質”評分欄目中對於亞裔申請者“系統性”的偏見,正是此次哈佛招生歧視案的爭議核心所在。

  起訴哈佛大學招生歧視的學生組織在分析了16萬份從2000年到2015年的入學申請後,發現:亞裔美國人學生在成績和特長方面的分數都比其他種族高,但在“個人特質”方面,比如魅力、善良、勇氣和積極個性等方面的分數遠低於其他族羣。儘管哈佛力辯並未歧視,但結果事實如此。

  第四步:招生委員會投票

  在審閱完所有材料並打分後,總得分靠前的申請者,將經兩輪招生委員會投票表決。獲得兩輪委員會多數同意的,纔算被錄取。

  今年的招生指南指出,所有總分爲2-或更高的申請者都會進入委員會投票的階段;總分3+的申請者會根據每個案例的具體情況再決定是否進行投票;總分3或更低的申請通常到此結束。

  前述進行投票的兩個招生委員會中,第一個招生委員會通常規模較小,由5-8人組成。他們由招生官、哈佛其他部門員工和擔任主席的高級招生辦官組成。每個人都有分工,分別側重瞭解來自某個特定地理區域的申請人。委員會進行討論研究可能相當花時間。

  “小組委員會對每個申請的討論時間會從半小時到半天不等,有時甚至會要好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據哈佛招生官員透露,整個過程會從11月開始,每週都會討論3到4天,直到2月底結束。

  在小組委員會內獲得多數票數通過後的申請者,纔會進入到40人規模的大招生委員會的投票。同樣,申請者須獲得大委員會的簡單多數支持纔算通過。

  但整個委員會的決定時常變幻無常,改變主意,如重新審視,或拒絕一些邊緣的申請者。招生手冊稱,該流程的靈活性保留了“招生委員會在最後決定之前改變決策的可能性”。

  睿媽點評:投票委員會的組成是否也應該儘量公平和多樣化呢?

  最後一步:通知錄取

  從12月中旬,哈佛大學會先通知那些早早遞交申請的人他們是否被錄取。

  然後直到次年3月下旬,獲得哈佛大學錄取的申請者們會陸續收到錄取通知。在收到錄取郵件之前,只有等待。

  至此,整個漫長的招生工作纔算告一段落。

  睿媽點評:名校錄取,對很多人來說走向成功人生的開端,正因如此,纔會有那麼多被刷被拒的優秀學生深感不公。這場官司不是一場簡單的官司,它涉及教育、種族、公平、權利的較量。不管怎樣,名校招生流程內幕被曝光在衆目睽睽之下,都將有利於促進公平和公正。

  本文綜合《紐約時報》、哈佛大學學報《哈佛深紅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報道;圖片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