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官员退休的做法。一般认为,四十岁是官员精力旺盛,时间最好的时候,属于做官的起点。等到七十岁以后,官员身体衰落,就应该选择退休。

清朝也基本沿用了这个惯例。不过,清朝允许官员在六十岁时,主动选择告老还乡。这个时候退休,也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等到七十岁时,如果不是特例,一般会被强制退休。如果是那些七十岁考中进士的,朝廷也不会为他们选派官职。因为到了这个岁数,精力有限,处理政务会困难很多。

这是文官的退休年龄。武将的退休年龄更早。而且,级别越低,退休时间越早。

副将以下的,六十岁。参将五十四岁,游击五十一岁,千总、把总四十五岁。到了他们的各自上限年龄,如果没有升职,就必须强制退休。

文官武将的差别,更多是因为武将本身从事的更多的体力工作。岁数太大的话,对军队战斗力有很大影响。

当然,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会受到特殊对待。他们的退休年龄,一般不会完全按规矩来。有些高级官员,甚至在任职上去世。

晚清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都是七十岁以后,亡于任上。

退休官员中,除了这些因为年龄原因告老还乡的,也有受处分离职的,但这部分比较少。大多数官员,还是因为年老离休。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跟现任官员相比,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相同的部分在于,他们都是保留了官员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他们可以免除一般的刑罚。在缴纳赋税、徭役上,有一定的减免。

即便是被朝廷强制勒令退休的官员,也可以保留自身品级。如果有政绩的官员,退休后还可能被提高官阶。

官阶代表退休待遇。这个主要集中在俸禄上。朝廷发给退休官员的俸禄,有全俸、半俸的区别。这个视官员官阶,以及皇帝意见而定。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保证官员退休后的正常生活。而且,朝廷会让地方官员去定时探望他们。这个待遇是官员身份带来是,一般百姓是不可能得到。

但毕竟是退休官员,跟现任官,肯定有很大区别。在任官员享受的住房、公费等,这个是退休官员得不到的。

朝廷政事上,虽然皇帝允许退休官员每年固定时间到京城朝见。地方官员探望时,也会让他们对一些政事,提供建议。甚至一些高级官员,会被皇帝留作充当顾问。

但他们并不能直接参与朝政,只能是提供建议。是否采纳,全凭朝廷看法,以及官员在退休后的声望。这个做法,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官员退休后,如果过度干预朝政,容易引起混乱。可是,这些官员,从政一辈子,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如果能善加利用,对于朝廷政策方针,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给予退休官员足够丰厚的退休待遇,能够鼓励他们愿意主动退休。

朝廷甚至还允许那些高级官员的子孙可以有便利的手段当官,目的就是希望官员可以顺利更新换代,新人可以有上升的空间。

不过,对于退休官员来说,他们跟现任官员的另一个重大差距,就是退休后,要选择告老还乡,不能滞留京城。

除非皇帝留他们在京城当顾问。否则,一律都要回到家乡。因为如果官员都集中在京城,容易造成京城人口聚集过多。对于京城治安,退休官员管理,都是一个隐患。所以,清朝一直半鼓励半强迫官员退休后,不得留在京城。

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他是广西人,退休后想留在京城。乾隆皇帝亲自劝他回到家乡,并摆酒席为他践行,还让当地官员还做好陈宏谋的返乡迎接工作。

乾隆大张旗鼓这么做,无非是要告诉那些退休官员,让他们安分些,退休后,好好待在家里,继续为朝廷发光发热。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