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沙知青重返故鄉(二)】知青往事:那時的我們風華正茂

歲月如歌

時光荏苒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主席的偉大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於是,一代熱血青年響應偉大領袖號召,上山下鄉。華容縣也迎來了一批批優秀的下放青年,他們被下放至華容縣的東山、插旗、集成垸、磚橋等鄉鎮、村場,與華容人民同喫同住同勞動,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奉獻在華容大地,與華容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也成爲了華容發展進程中一個特定時代的見證者、創造者。他們將曾經下放的地方稱爲“第二故鄉”。

往事如夢

夢迴故鄉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11月3日,知青們回到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拾起心底收藏已久的記憶。回首,他們記憶清晰而深刻:那時的我們風華正茂!

張澤洪1969年下放至塔市公社

遙想當年,我們青春年少,風華正茂,胸懷壯志,辭別親人,來到華容縣塔市公社,同勤勞智慧的華容人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華容這片熱土。

我們無法忘記當時的支部書記挨門挨戶地給我們介紹村裏的父老鄉親,無法忘記每家每戶都給我們送來了自家種的各類蔬菜,無法忘記善良的叔嬸們手把手地教我們各種農活,無法忘記隊裏的兄弟姐妹們在勞動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撫慰。感謝華容人民,讓我們在這50年的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想到這些事情都特別溫暖,擁有前進的力量。

柳眈眈1969年下放至東山公社佛寺大隊

當年的我們擁有令人眩目神迷的年齡,是那樣的熱烈、歡快、純情,我們踏在人生的交叉點上來到華容縣東山鎮,開始了全新的征程。

柳眈眈說:我是長沙市二中的學生,1969年跟着學校一起來到華容。華容的父老鄉親對我們特別的好,那時候我們在長沙市讀書,什麼都不會做,他們手把手地教我們種菜做飯,雖然很辛苦,但是感到很愉快,很高興,很幸福。即使後來回長沙了,也一直對華容念念不忘,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盼啊盼啊,終於把你們盼過來了!”歷經了50年的風雨歲月,流逝的時光,蒼老了我們曾經風華正茂的容顏,卻拉不走我們在那個年代鑄下的深厚情誼,不似親人勝似親人。只要哪家做了點什麼喫的,都你一杯他一碗,東家一瓢西家一勺地送給我們,完全把我們當成了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分彼此。那幾年,佛寺大隊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是佛寺村人共同養育了我們,我們也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營養,得到了成長,身上有了他們的堅毅、務實和力量,我們融合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佛寺村人。

親人們,第二故鄉,我們還會再回來的。

廖兆晴1969年下放至塔市公社新莊大隊

50年過去了,當年風華正茂、英姿勃發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滿臉皺紋,兩鬢斑白。往事如煙,溫馨如昨。美好青春時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畫卷,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歲月悠悠,一晃50年過去了,當年的俏姑娘、帥小夥,而今已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記憶中的小姑娘,你結婚那天,我和老孫一起下水推你過河的場景,你還記得嗎?

“看,這是我們昨天碰面的照片,看着感動吧?就是老羅……”如今,儘管服飾光鮮,但歲月的痕跡已寫在臉上。那些美好的回憶,永遠留在了心中!

“當過知青的人,沒有困難!感謝華容人,教會了我勇敢。”我們怎能忘了華容人,忘了我們的第二故鄉?!

孫福大1969年下放至塔市公社新莊大隊

當年毛主席一聲號令,青春年少的我們,揹着簡單的行囊,揮淚告別不捨的父母,奔赴到華容塔市這片天地。華容的父老鄉親是我一輩子的老師。

一日爲師,終身爲師。縱時光流逝,也抹不掉心頭的記憶。正是在華容的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我們擁有了常人所沒有的寶貴財富。這份珍貴的教育,存在於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節點。

老師,我回來了—— 

關注華容發展 關注家鄉變化

華容,是長沙知青心中的“第二故鄉”。離別50年,在華容所經歷的一點一滴,他們卻從不曾忘記,50年前的“使命”也一直存留在心頭。“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棉紡織名城”“全國法治先進縣”,“中國好糧油”“華容芥菜”......他們一直關注着“家鄉”的發展。

譚隊長說:我在長沙經常關注華容手機臺。因爲我是下放50週年了,我們現在返鄉,華容也算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裏工作了五年,我們多次回華容,老鄉都非常熱情。再次回來,感覺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希望華容縣今後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更上一層樓,更加輝煌,更加繁榮,民生得到更大的發展。

“無論身在何處,我們,已經把心留在了華容。”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這一羣特殊的人。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芳華;每一個人,都可以讓芳華駐留心間。

編輯:張美勤

編審:唐麗華

監製:劉 明

華容最權威的官方微信公衆號

華容新聞網微信公衆號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主管、縣廣播電視臺承辦,期待您的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