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淡出100米短跑賽場後,“跨界”成了張培萌的一個重要標籤。不論是冬奧鋼架雪車運動員還是田徑解說,張培萌不停嘗試新的可能性。

上個週末,上海東方體育中心的賽場裏,張培萌和一大羣光鮮亮麗的娛樂明星一同出現,這又是一次“跨界”嘗試,也依舊圍繞着競技體育——他成了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的短跑教練和解說嘉賓。

“體育是我擅長的領域,能幫助藝人朋友享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體驗到勝利的興奮和失敗後的反思,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賽場裏,當張培萌和澎湃新聞記者聊起“文體不分家”時,這位清華田徑教練也承認,跨界不是壞事,因爲它可以增加田徑的影響力,甚至有機會增加田徑運動的人口基礎。畢竟,中國還需要更多短跑人才去贏回“亞洲速度”的頭銜

《超新星全運會》。

“短跑斷層,接力平均水平遠低於日本”

這兩年,張培萌雖然徹底退出了短跑賽道,但是他依舊沒有離開田徑。退役後,他成了清華大學的短跑教練,帶出了王煜、江傑華和高澤這些頗具潛力的大學生運動員。

更重要的是,作爲曾經第一個觸碰到“10秒大關”的中國飛人,張培萌一直關注着中國短跑軍團在世界高水平賽場上的表現。

“中國田徑在整體上是有進步的,但是就短跑來說,不等於我們現在出了蘇炳添和謝震業,將來中國田徑就一定會越來越好。”當談起中國短跑的現狀時,張培萌拿出了一種作爲教練特有的謹慎。

“現在中國田徑還是斷層的狀態,因爲在蘇炳添甚至是謝震業退役以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接班人能不能扛起這個大旗,還真不好說。”

確實,許周政作爲“現役第三人”只有一次跑到10秒12,而吳志強和梁勁生的10秒17和10秒18也並不是穩定狀態。

反觀日本短跑,薩尼·布朗、桐生祥秀和小池祐貴能夠跑進10秒大關,多田修平的最好成績10秒12,而山縣亮太、飯冢翔太、劍橋飛鳥和白石黃良也都在10秒10區間,而且成績相對穩定。

個人能力上的相對不足,導致中國短跑在象徵着“亞洲速度”的重要比拼4×100米接力上被日本拉開了差距。

“我們現在的硬實力是輸給日本的,就算蘇炳添和謝震業從最好成績上來說是比日本好,但其實沒有好太多,而且在蘇炳添腰傷的情況下基本就是跟日本持平,甚至未必能贏。”

張培萌的分析一針見血,“我們接力另外兩棒選手,就比日本隊弱得多,這四個人的最好成績除以四,平均水平我們低於日本很多,這樣來說,就算我們的交接技術再好,還是不如日本。”

在張培萌看來,中國短跑從個人到接力要想戰勝老對手日本,並且贏回“亞洲速度”,最根本的還是提升個人能力,“中國隊的交接技術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所以提升空間不大,關鍵還是提高個人能力。”

“跨界能爲田徑帶來流量,挺有意義”

作爲教練,張培萌也在研究着如何從提高個人能力帶動整體接力的進步,在今年全國田徑大獎賽中,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軍大放異彩,在男子4×100米決賽中,由江傑華、高澤、王煜、吳昊組成的北京隊跑出39.85秒,排在本賽季全國最佳成績第三位,僅次於廣東隊的39.64秒和國家隊的39.75秒。

而這一次在騰訊視頻和騰訊體育聯合打造的《超新星全運會》上,張培萌也把自己的訓練計劃帶給了那些不曾接觸過專業短跑訓練的年輕藝人們。

在最初的訓練課上,不少年輕藝人就被張培萌練得上氣不接下氣,但正是這樣一堂課的指導,不少藝人都明顯提高了自己的成績。

“其實這些藝人和清華學生的身體素質差不多,我也有帶過基礎比較薄弱的選手,他們會感覺身體被激活了,脊椎腰椎都鬆開了,那麼自然就會跑得更順暢。”

說起訓練的小訣竅,張培萌已然成了“資深專家”。

“對於沒有經過訓練的選手,我只要給他們一個意念集中力的點,成績就可以提高。比如在起跑時,每個人都會緊張,因爲他不瞭解對手的情況,會考慮對手會不會超越我,這樣就影響狀態。但我給他一個注意點之後,他就能儘量拋開雜念,專注於自己技術。”

張培萌說之所以願意將這些專業技巧分享給藝人,正是因爲他認爲這種“跨界”對於田徑的推廣和宣傳是一種積極嘗試。

“其實這次來參加的藝人還都挺能帶流量的。我們田徑一般看的都是小範圍的男觀衆,而這些藝人的觀衆羣體是另外一批人,因爲關注了偶像,然後喜歡上了他們喜歡的事情,就會去更多瞭解田徑。挺有意義的。”

的確,這場《超新星全運會》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真人秀。縱觀參加比賽的近150名藝人,其中一大部分曾經都擁有國家級運動員的頭銜——國家一級籃球運動員吳迪飛、國家一級自行車運動員郭星冶、還有13年專業足球運動員經歷的張雲龍……

也正是因爲有這樣的賽事,奧運冠軍鄧亞萍可以踐行公益,代表《超新星全運會》捐贈了2間鄉村體育教室。

“藝人朋友們能瞭解到競技體育領域是什麼樣,現場的一些職業運動員也能和藝人融合到一起,文體不分家,其實挺好的。”

“2022出戰冬奧,肯定是我的目標”

能夠出現在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的決賽現場,在當教練的同時又做了一次現場解說,對張培萌而言,也是一種忙裏偷閒的“放鬆”。

畢竟,在轉戰冬奧後,張培萌的生活節奏其實很緊湊——除了執教清華大學田徑隊,張培萌還要自己安排業餘時間訓練鋼架雪車。

“之所以決定跨界也是希望多經歷一些不同的風景,多嘗試、多感受一些不同的事。”

不過,張培萌這段豐富多彩的冬奧故事,其實帶着不少苦澀。

這位過去十幾年一直與速度較勁的飛人,其實從小就害怕過山車這類刺激遊戲。更糟糕的是,在他“說服”自己開始正式訓練的階段,他又遭遇了一次翻車事故。

在今年年初跟隨鋼架雪車集訓隊在挪威利勒哈默爾訓練時,當張培萌滑行到最難賽段第13號彎道時,極速前進帶來的巨大離心力導致他的身體失去平衡,發生了翻車。彼時,張培萌一度失去意識

正是因爲那次意外,張培萌被診斷出肺部積液和嚴重軟組織挫傷。時至今日,他依舊沒有完全恢復,並且感到左肩疼痛,“甚至睡覺時都不能壓到這邊”。

雖然因傷沒能參加今年冬天的國家隊集訓,但是張培萌依舊堅持鋼架雪車的模擬滑行練習,“主要就趴在那兒,看着第一視角的賽道,找找感覺。另外就是我們這項目需要一個啓動加速,這個是很需要耐力和爆發的,所以我平時一直保持力量、爆發、跑跳的練習。”

“這跟田徑差別還挺大的,現在應該說還是有心理問題。因爲當你翻了幾次車之後,看到那個彎兒,一到那裏就會緊張。而且我的身材比較瘦,這是我的一個劣勢,比如像雙人雪車這種項目,我體重不達標,都推不動車,爆發不夠。”

說起自己在冬奧鋼架雪車上的不足,張培萌分條列項說得非常細緻。很顯然,他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裏,然後正在努力追趕。這就是張培萌的個性——跨界是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堅持是因爲個性從不服輸。

“我相信2022年北京冬奧會一定會是一屆精彩、成功的奧運會。”張培萌憧憬着未來,“至於2022冬奧出戰資格,這肯定是我的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