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黃敏:用努力改變命運 望研究造福腫瘤病人

作者 鄭瑩瑩

“我只有努力這一條,沒有別的優勢。”黃敏說。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研究的是分子靶向抗腫瘤新藥研發和腫瘤治療學。

長髮、瘦小、輕聲細語,是她給人的初印象。殊不知,小小的身體裏蘊藏着大大的能量。這些年,她以一顆敏感又堅韌的心,用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一步步地改變着自己的命運。

黃敏出生於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小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都是工人,她說那時候家裏條件困難,唯一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就是考大學。1998年,她考上了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專業,開始與“藥”結緣。

大學畢業後,她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繼續深造。黃敏說,因父親是惡性腫瘤去世的,所以當時她選了腫瘤藥理專業。碩博連讀,她在這裏呆了5年。

2007年博士畢業後,黃敏說自己想去看看國際上最頂尖的地方是怎麼做科研的,就一股腦兒申請了一批頂級學校,“想去最好的地方看看,如果去不了我就不去了。”

“倔強而勇敢”的人得到幸運眷顧,2008年,她進入美國哈佛醫學院的Dana-Farber腫瘤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等到3年後要走的時候,導師極力挽留她再留一陣,說她是這個實驗室裏唯一付出很多,卻沒怎麼求回報的人。

所花的時間和努力,賦予她另一種回報。在這個全球知名的實驗室裏,黃敏看到國際上最頂尖的地方是怎麼做科研的,也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平臺。

黃敏說,這段經歷讓她看到科研很美好的地方,對她的人生影響很大,“那是個非常小的地方,每星期都會有全世界最有名的科學家去做報告。大家對科學的追求非常單純,就是希望能發現真理、改變世界,名利的追逐反而非常少。”

那時候,她決定一心要做科研,但她也意識到,如果想做得好的話,她需要一個更好的舞臺,需要回國,“我們國家那時候開始大力投入科研,各種機會越來越多。”

黃敏在實驗室 鄭瑩瑩 攝

看清方向的黃敏迅速做了決定,2011年,她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加入曾經培養自己的腫瘤藥理大團隊,又開始挑戰自己。

黃敏回國那年,國際上有個新領域,叫腫瘤代謝,剛熱起來,上海藥物研究所還沒人做,便給了她這個新方向。

“等於轉行了,又重頭開始”,黃敏說,此前她一直在做同一個領域,那就是“化療藥給腫瘤細胞基因組帶來的損傷”,而新領域轉變很大。

剛開始她做得也很粗糙,一點點學、一點點拓展,不斷積累。到現在,除了新領域,她已有餘力把原領域的化療藥內容也撿起來繼續研究了。

黃敏說,每個階段的一開始,自己都是“最不起眼的那個”,有點自慚形穢,但自己沒有其他優勢,只有努力。

這些年她沒有特別得心應手過,總是在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很費勁。但她說,如果必須選條路,還是選擇挑戰自己,因爲有挑戰纔有發展,“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遊刃有餘些,但在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在一個新領域,會有更多空白點,更大的發揮空間,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

與理性的科學爲伍多年,黃敏依舊是一個感性的科學家。她的腦海裏有一份觸動:每年去開國際腫瘤大會的時候,上萬人聚在一起,看着腫瘤病人的生存期越來越長。她很有感觸,“會場密密麻麻的人,從全世界而來,很多人做的科研非常基礎,根本接觸不到腫瘤病人,但就是這個羣體的研究工作,慢慢轉化出來很多藥,讓腫瘤病人的生存期延長了很多,這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採訪的末尾,憶起父親,黃敏的聲音略帶鼻音:“明年父親就去世20年了,我家裏有過這樣的經歷,瞭解腫瘤病人的痛苦,雖然我們的研究還沒應用到臨牀上,但希望多少能對腫瘤治療有所幫助。”

不惑之齡,黃敏說正是做科研的黃金期,“我們做藥的還是非常感謝這個時代,也珍惜這個時代,遇到不容易,希望在國家科研環境這麼好、投入這麼大的時候,自己也能做好,真正做出來一些有意義的科研,讓腫瘤病人受益。”(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