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廣東有着豐富的紅色史蹟,從廣州起義的英雄壯舉,到紅軍長征在南粵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種;從中共三大的勝利召開,到珠江兩岸湧起改革春潮,近百年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紅色資源,鑄就了中央蘇區紅色土地、粵北紅色堡壘、東江縱隊抗戰、愛國名人僑鄉等紅色旅遊發展格局,這一次我們一起走進廣東這些紅色旅遊地,追尋歷史,觸碰心靈深處的“紅色情懷”。

看紅色經典

廣東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啓之地和新思潮最早的湧入之地。從虎門硝煙、鴉片戰爭,到推翻帝制、護法討袁,再到國共合作、揮師北伐,中國近代史上的諸多足跡在廣東烙下了紅色經典印記,也給今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緬懷的革命歷史遺蹟。

紅色指揮所——紅圍

在硝煙瀰漫的抗日烽火中,一座用河卵石和青磚砌成的紅色圍樓,築成了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辦公所在地,曾發生過許多英勇戰役和感人革命故事,時至今日,紅色基因依然印記在這片熱土,將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紅圍是1940年至1941年,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辦公場所,始建於1830年,至今有近200年曆史。

1940年7月廣東省委機關遷到紅圍。1945年2月,日軍攻陷始興,對紅圍進行焚燒,圍樓破爛不堪,只剩四周圍牆。

2009年6月份,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屆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同志過來考察,認爲很有修復和保護的必要性,提出了“修舊如舊”的建議,紅圍舊址重修。

2010年6月29日,紅圍才修復完畢,正式對外開放。紅圍同時被列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東省黨員教育基地”。

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也是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革命老區鎮。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周恩來、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輩曾親臨指導工作,許許多多革命志士曾在此浴血奮戰,保留下來的革命遺址衆多。

在1927年到1928年期間,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在革命時期發揮着重要的歷史作用,周恩來也曾兩次來到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指導革命工作。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原名叫湖子倉,始建於清末,是當時一位地主的糧倉,後來在1927年12月,蘇維埃政府的成立,人們爲了象徵紅色政權,把這棟房子的外牆刷成紅色,也因此俗稱爲紅屋。

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建立於1927年,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的大力幫助下,進行第三次東江大暴動的勝利成果,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開展瞭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鬥爭,對後來中國歷史革命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東江縱隊紀念館

羅浮山是戰爭年代中共在華南的“紅色心臟”和抗日中心,東江縱隊紀念館就座落在羅浮山腳下,白蓮湖畔,它是目前華南地區最大的抗日紀念館,完整的展覽介紹了東江縱隊建立和發展的歷史。

東江縱隊成立時是3000多人 7個大隊。後來逐步發展成爲擁有1.1萬餘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抗戰中,東江縱隊與日僞軍作戰1400餘次,擊斃日僞軍6000餘人,投誠3500餘人,繳獲各種槍6500餘支、各種炮25門。

紀念館展廳除有大量文字說明外,還用圖片、油畫作戰圖展示東江縱隊誕生與發展的光輝歷程,還有栩栩如生的紅軍雕像,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東江軍民英勇抗戰的光輝業績,重點表現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傑出貢獻。展覽包括歷史照片350多幅和77件老戰士捐獻的革命文物。

迄今,全國共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是一座歷史豐碑,它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它煥發出的凜然正氣,將永遠激勵人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中奮勇前進。

看紅色抗戰

因爲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播下革命薪火,廣東留存了大量紅色文化印記。這裏見證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苦之路,打響入粵第一仗及無數革命活動事蹟,遺留的古城樓、城牆、戰壕、堡壘是這段紅色歲月的珍貴記憶。

八一戰役遺址:外營圍樓

外營圍樓位於沈所鎮八一村(原名外營村)。1919年,該村村民集資興建,高五層,四面牆用河卵石壘砌、石灰糯米漿黏合而成。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震驚廣東的“外營慘案”就發生在這裏。當年30多名游擊隊戰士抗禦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激烈的戰鬥打了三天兩夜,直到敵人用炸藥把圍樓西北角炸開了一米寬的缺口,圍樓才被攻破。圍樓攻破後,國民黨軍隊在外營村共殺死游擊隊戰士和羣衆112人,燒燬房屋100多間,宰殺牲畜100多頭,全村財物被搶光。

1951年,爲表彰外營村人民的革命功績,紀念“外營慘案”中壯烈犧牲的革命戰士和殉難同胞,始興縣人民政府授予外營村“光榮之村”牌匾,並將其更名爲八一村。

紅軍長征入粵第一仗打響地:仁化銅鼓嶺

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是紅軍長征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所在地,也是廣東省重要的紅色歷史文化遺產。

1934年10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從江西等地出發,11月2號紅軍來到城口, 到11月9號離開城口,紅一三五八九軍團來到城口,毛澤東隨隊於11月6號來到城口,在土樓上過夜。

當蔣介石知道紅軍在城口休整以後,10月30日命令軍隊火速增援城口,國民黨派遣的獨立警衛旅於11月1從廣州出發到銅鼓嶺,紅軍的另一支隊伍在這與國民黨相遇,發生激烈戰鬥,紅軍以犧牲一百四十多名戰士的代價,粉碎了國民黨在城口消滅紅軍的企圖,爲紅軍在城口做短暫休整創造了條件。

仁化銅鼓嶺阻擊戰,是紅軍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掩護了主力紅軍順利過境,在紅軍長征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血田慘案

血田,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有着一段非常沉重的歷史故事。在1927年到1928年期間,紅四軍和紅二軍就在這裏的炮子革命根據地駐紮,期間是受到了國名黨陸續的圍剿,在1928年的4月初,國名黨就在這片田地槍殺了200多名的革命幹部羣衆,同年的10月槍殺了170多名,總共450多名。片田地當時是被鮮血所染紅,人們就稱這個稻田爲血田,這次的事件被稱爲血田慘案。

當地的政府爲了紀念這些被殺害的羣衆和共產黨的幹部,建立了一個這麼漂亮的廣場,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一段歷史,沒有革命先輩的英勇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的故事令人震撼,同時也鞭策着我們奮勇前進。

看紅色偉人

翻開中國近代史,廣東人物在紅色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及紅色偉人。這些紅色土地,孕育了一代偉人,也見證無數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他們的精神,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

開國元帥-葉劍英

在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虎形村,有一座簡樸而平凡的客家單門樓式兩槓平房,大門的外牆上鑲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葉劍英故居”,葉劍英的童年就在這裏度過。

1931年4月,葉劍英到達中央蘇區,他被委派爲負責軍委參謀部的工作,這裏可以說是葉劍英人生的轉折點,因爲這次以後,他們在歷史偉人毛澤東的麾下東征西戰,將自己的名字一步步地融入了中國革命的大潮之中,在第三次反“圍剿”戰役的時候,葉劍英就參與制定作戰計劃,出席軍事會議,深入到前線指揮作戰,1931年11月,葉劍英被委任爲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參謀部部長。矢志共產宏圖業,爲花欣作落泥紅,葉劍英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質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紅軍早期領導人李任宇

新豐江的發源地,誕生了一位紅軍早期領導人李任宇。在大革命時期,受廣東工運領袖蘇兆徵等教育引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參加了著名的“廣州起義”,1928年初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特派員,在福建閩西地區組織領導農民武裝鬥爭,是閩西蘇區和閩西紅軍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

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時年29歲。這就是人民的好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戰士,紅軍早期領導人李任予短暫而光輝的戰鬥人生。

2000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李任予爲革命烈士。2002年4月,新豐縣委、縣政府爲了紀念紅軍早期領導人李任予,在新豐縣文化廣場豎起李任予烈士銅像,並將該廣場命名爲“任予廣場”,讓李任予的英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現在的李任予故居,是新豐縣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建於清末年間,爲磚木泥土瓦房結構,內有天井、前廳、後廳、住房,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 他幼年隨父在私塾就讀,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艱難的家境,培養了李任予喫苦耐勞、勤奮好學、剛正堅毅的性格。

紅軍將領-譚甫仁

仁化縣有一位參加過長征的著名中將,叫譚甫仁。譚甫仁是仁化人自參加革命以來資歷最深職位最高的一位領導人。

17歲時離開城口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然後上井岡山跟隨毛主席幹革命。曾任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和雲南省革委會主任。1955年被授中將軍銜,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大革命時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紅軍一路以來的主要戰役都有參加。

《紅色之旅看廣東》

電視系列專題片

指導:廣東省旅遊局

攝製:廣州電視臺《快樂旅行》聯播節目

出品:環視傳媒

協助拍攝: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韶關市始興縣宣傳部

韶關市仁化縣旅遊局

河源市旅遊局

梅州市旅遊局

惠州市羅浮山景區

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

新豐縣旅遊局

江門市旅遊局

台山市博物館

專題片播出預告

廣州廣播電視臺播出

《紅色之旅看廣東》

生活頻道《快樂旅行》

11月8-13日 週四至五二19:30

少兒頻道《閤家嘆世界》

11月24、25日週六日 15:30

12月1、2日 週六日 15:30

網絡合作媒介:

騰訊視頻、一點資訊、優酷、土豆視頻在線

廣視網頻道首頁gztv.com實時直播

國務院辦公廳開通

“我爲大督查提建議”小程序

問題線索、意見建議

歡迎大家掃碼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