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王女士在一檔疾病科普節目中,無意間聽到裏面的醫生提到“頸椎病也會引起眩暈、噁心等症狀”,這才趕緊來到汕大醫學院附一院的脊柱外科就醫,排查病竈是否因頸椎引起。據趙迪醫生介紹,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間盤或者頸椎間關節的退行性改變爲基礎,累及周圍組織和結構(如鄰近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並出現相應臨牀症狀的一組疾病。

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低頭或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員,頭頸部活動頻繁以及從事頸部易受傷職業的人員,其頸椎勞損增加,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其在白領中越來越多見。由於頸椎病的發病基礎是頸椎的退變,因此,隨着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逐漸增加,成爲廣大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頸部持續疼痛、僵硬,手指、手臂麻木需要到脊柱外科就醫,出現頭暈、噁心也可能是患了頸椎病。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脊柱外科的趙迪醫生就接診了這樣一例病例。

混合型頸椎病變可引起頭暈噁心

患者王女士今年56歲,不明原因的頭暈、噁心症狀持續多年,苦不堪言。日常在廚房煮飯,排煙竈的聲音令她頭痛,煮飯時在廚房裏不太大的空間“轉來轉去”,常常是飯菜做好了,一家人準備上桌喫飯時,王女士卻感到噁心、喫不下了。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麼多年來,從肝、膽、到胃、腸、血液等全身查了個遍都沒找到問題所在,找不到對症的病因。病症因此一直沒有好轉,一年比一年嚴重。”近日,王女士在一檔疾病科普節目中,無意間聽到裏面的醫生提到“頸椎病也會引起眩暈、噁心等症狀”,這才趕緊來到汕大醫學院附一院的脊柱外科就醫,排查病竈是否因頸椎引起。

據趙迪醫生介紹,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間盤或者頸椎間關節的退行性改變爲基礎,累及周圍組織和結構(如鄰近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並出現相應臨牀症狀的一組疾病。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會逐漸退變老化,這是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現象,就如同人老了臉上會逐漸長皺紋,頭髮也會慢慢變白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頸椎的退變老化表現爲頸椎椎間盤的逐漸脫水以及向各個方向突出,椎體間不穩定,頸椎骨刺形成、韌帶肥厚以至骨化或者鈣化等。每一位中老年人的頸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退變或者老化,但是僅有少數人會因此而刺激或壓迫臨近的脊髓、神經或者血管,並出現相應的臨牀症狀,這樣就得了頸椎病。

頸椎病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不同,分爲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等,根據其分型的不同,病人分別有頸肩背痛、肢體麻木、疼痛、無力、活動不靈活、頭暈頭痛等表現。經詳細的檢查後,趙醫生判定王女士的情況主要符合混合型,可以採取口服藥物的方式治療。

讓頸部休息是治療的前提

趙迪醫生表示,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其治療原則不一樣。在頸椎病病人中,神經根型約佔60%,交感型約佔10%左右,這兩型頸椎病中,絕大多數採用非手術療法就可獲滿意效果並可望治癒,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少數長期接受嚴格的非手術療法不能有效地緩解症狀者,或症狀反覆發作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少數病情嚴重者也可考慮早期手術治療。脊髓型在頸椎病中佔10%左右,對人的運動功能危害最大,絕大多數非手術療法無效,一經診斷應當儘早接受手術治療。”趙迪說。

目前臨牀上採用多種非手術治療方法,比如,通過頸部的休息或者臥牀休息、頸部圍領或支具制動,口服或外用消炎鎮痛藥、神經營養藥物、肌肉鬆弛劑、活血化瘀的中西藥物等。也可採用頸部肌肉練習,局部封閉治療、局部熱敷理療等措施,以減輕脊髓、神經、血管受到頸椎間盤突出、骨刺以及頸椎不穩定等因素刺激壓迫後的炎症性反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人的臨牀症狀。

“這其中,頸部的休息是確保非手術療法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內容。”趙迪醫生表示,非手術療法簡單方便,併發症少,費用低廉,病人易於接受,是治療頸椎病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除了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正確地綜合應用各種非手術療法,大部分病人可望得到治癒。即使是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在手術前後進行各種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醫生簡介——趙迪

汕大醫學院附一院外科四支部支部書記,骨科負責人,醫學博士。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脊柱外科工程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委員會脊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

於2012年在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進修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曾跟隨著名脊柱畸形專家Dr.Boachie學習脊柱側彎治療。作爲汕頭大學醫學院全英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本科及研究生教學工作;帶教實習生、住院醫師多名。發表學術論文十篇,其中SCI文章3篇,參與編譯著作1部。作爲主要完成人,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主持並完成市廳級課題一項。

文:宋芾 圖:受訪者供圖

【作者】 宋芾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