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四十年》今晚首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由此,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這四十年裏每分每秒每時每刻發生的故事,都是時代的脈動。他們是見證者、是參與者、是先行者、是創造者、是受益者……他們見證着家與國的緊密相連。

2018年,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傾力策劃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特別節目《家國40年》,帶領觀衆一同走近那段激盪而偉大的征程,一起見證四十年卓越而輝煌的成就!

此係列節目共四期,從前期策劃、成稿、拍攝,到後期剪輯、包裝、審看,歷時半年有餘,啓用航拍機等錄製設備近20臺,導演、拍攝團隊近30人,奔赴北京、珠海、香港等地,“海陸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呈現。用最真實的故事表達最真切的情感,用最真切的情感展現最振奮人心的家國四十年。

四期節目將從今晚(2018年12月3日)到12月24日,每週一21:20在河北衛視陸續與觀衆見面。

《中華好家風——家國四十年》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代表性事件,從不同角度挑選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人物及故事。親歷者傾情講述,全紀實實景外拍,以“家”爲主體,以人和故事爲本,既展現大精神,更注重小切口,在故事細節的打磨上更加生動感人。滴水納海,以小見大,每期通過講述一位嘉賓的人生及其家庭40年的變遷、發展等故事,展示出改革開放浪潮中人們生活及思想的巨大變化和改革開放的深遠意義!

好故事傳遞文化自信

今晚,首播“家國四十年之文化守望者——馬未都專訪(上)”。

馬未都,收藏家,作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同時他也是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及現任館長。

本期節目,家風召集人方瓊與她的好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朱軼一起到觀復博物館拜訪馬未都先生。三個“話癆”老友難得一聚,完全沒有了平時錄節目時的正襟危坐,從觀復貓到觀復二字的由來;從文學的初心到“下海”;從收藏的緣起到未來願景;……三人暢所欲言,聊了個痛快!馬未都甚至親自當起了解說員,帶兩位老友實地品鑑自己畢生珍藏,據他介紹,其中很多件文物也是改革開放後纔有了機會和條件從國外拍回,它們也算是榮歸故里回了家了。

節目中,導演組用三個關鍵詞“爆款、裸辭、迴歸”概括了馬未都的“文青”時代,連他自己都說,這三個詞選的恰如其分。創作“爆款”小說一夜成名:改革開放初期,未及而立之年的馬未都創作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發,這篇小說也被譽爲愛情小說“破冰之作”,一下子成了“爆款”。

放棄出版社編輯的鐵飯碗“裸辭”下海,開歌廳,寫劇本,拍情景劇;包括現在做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做館長,開發文創等等,他的人生可謂豐富多彩。

說到“迴歸”,馬未都感觸最深,“1997年,改革開放近二十年,這一年香港迴歸,迴歸這個詞第一次印到了我的腦海裏,特別深刻。”如今,他更多地是關注着“文化迴歸”,“從對西方文明的崇尚,到對自身文化和歷史的重拾與迴歸,崇尚別人的文化是短暫的,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文化上來。”

回望改革開放這四十年,馬未都說,自己的“人生命運的發展軌跡剛好與國家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的發展歷程高度契合,都可以說是順勢而起”。

以人爲本 講好故事

第三期“家國四十年之‘中國標準’締造者——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代表、島隧工程副總工程師劉亞平專訪”。2018年12月17號21:20分播出,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距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整整四十週年。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珠海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構想於1983年、歷時15年論證並建設、總長約55公里、被譽爲新世界七大奇蹟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終於驚豔亮相,一時間刷爆朋友圈。

每一個偉大工程的背後都是“人”在支撐!劉亞平和他的團隊以及數以萬計的大橋建設者們就是這樣值得被宣傳被銘記的“幕後英雄”。

從2005年開始參與項目論證,2013年來到珠海實地參與建設,到現在整整13年時間,劉亞平見證了港珠澳大橋從無到有的每一個瞬間,“它就像我的女兒,我精心呵護培養了這麼多年,她終於長成了這麼美麗這麼優秀的姑娘,如今我又要親手送她出嫁了,很欣慰,但真的不捨……”。

在廣闊的伶仃洋上,方瓊與本期節目飛行嘉賓、著名媒體評論人石述思先生問起劉亞平,“這13年,有哪些難忘的瞬間?”“太多了……”

“我們施工到今天爲止,沒有因爲我們在這裏施工,而傷害一隻白海豚,相反,竣工後白海豚的數量,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

“工程剛開始的那四年,有47個人,全是“80後”“90後”在海上,最近的時候,離熱鬧喧囂的香港大概幾百米的距離,可他們住在集裝箱裏堅守了一千多天,我們都叫他們是‘鐵打的團隊’”。

“第一次沉管安裝我們整整進行了96個小時……”

“那些年輕人們,每個人從工地回來都被曬得黢黑。”

這些都是劉亞平銘記於心底的瞬間,平凡而偉大,微小卻耀眼!

他手指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的那一片茫茫海面,自豪地說“這就是我負責的那一段海底沉管隧道,你們看到這片海面,可能只是一片海,可能會想象這下面是一段隧道,但我能‘透視’,我能看到她每一節沉管,每一根鋼筋,每一顆螺絲,包括它們怎樣連接,它們怎樣安裝固定。因爲這些都早已刻印在了我的心裏。”

石述思先生也曾在現場不無感慨地說到:“觀衆通過其它媒體看到的可能千篇一律,就是大橋多麼牛多麼美,可我們這次一定會讓他們瞭解,這是一座有溫度的橋,橋上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孔……”這應該是對我們這期節目最好的詮釋。

從好故事中體悟改革先行的勇氣和初心

第四期“家國四十年之改革先行者——老舍茶館創始人尹盛喜之女尹智君專訪”。2018年12月24日21:20播出。

老舍茶館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文化茶館,北京市第一批集體經濟的民營企業。1979年6月,創始人尹盛喜先生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摔掉鐵飯碗”帶領20名知青在前門箭樓西側,一起動手砌土竈支鐵鍋,靠賣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開始起家,進而創辦出了馳名中外的京味兒文化地標、傳統文化的“聖地”——老舍茶館。

本期節目特別邀請到了著名媒體人曹景行先生,他與方瓊一到老舍茶館門口,立刻就被“老二分”茶攤吸引住了,“二十五年前我曾來過這裏,喝過一碗大碗茶,沒想到,二十五年後,還是二分錢一碗……”。老舍茶館的大碗茶還依舊保持着40年前的老味道。在北京城裏,40年如一日賣2分錢一碗茶的,除了老舍茶館,再無他家。尹智君(尹盛喜先生的女兒,老舍茶館現任掌門人)說:“我們就是賣大碗茶起家的,不能忘本。茶攤不能沒,茶葉不能次,價格還永遠是兩分錢一碗。”

走進老舍茶館,京味兒撲面而來。無論是美妙動聽的大碗琴還是老舍夫人親題的牌匾,亦或是那些現如今並不常見的老物件,用老舍茶館現在的掌門人尹智君女士的話來說“老舍茶館裏的每一個物件都是一段歷史”。尤其是館內硃紅色木製扶梯兩側懸掛着數百張老藝術家、傳統文化傳承人的照片,他們都曾在老舍茶館表演,方瓊驚喜萬分,“駱玉笙、梅葆玖、劉蘭芳……這些大家也都曾做客我們節目……”傳承傳統文化,堅守文化陣地,老舍茶館與《中華好家風》的精神氣質高度一致!

40年,老舍茶館幾經浮沉,但大碗茶依然京味京韻十足。節目中尹智君回憶2003年自己剛剛接任掌門人時的景況,百感交集,幾度哽咽。那一年尹盛喜先生去世,又趕上非典,老舍茶館門可羅雀,爲渡過難關,尹智君拉下臉面給老主顧發短信賣茶,“人家是要的茶嗎?當年老尹總帶着這些人創業爲國分憂爲民解愁,現在你們遇到難關了,你給我發這個短信,我來爲你們解一次愁……”

之後,她發現很多年輕人對傳統大碗茶和傳統曲藝表演興趣不高,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她將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特聘專家革新節目;同時,建立起高端品茶場所、特別在二樓開闢老北京傳統商業博物館等,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和喜愛上了我們的“國粹”。

而說到傳家寶,她說自己和老舍茶館的傳家寶,都是父親當年創業時用過的那個水舀子,“它是象徵着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體制轉變過程當中,一個民營企業價值體現。我父親乘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當他擓第一舀子大碗茶的時候,就意喻着我們要走很遠很遠,要把這碗茶變成連接世界及每一個人人心的一碗茶。”

永遠在路上

改革開放一路走來,這四十年,於國家是一段不朽的歷史;於一個家庭是攜手同行,是風雨與共;於個人則是人生芳華,是無悔青春,更是永恆記憶。

四十年,乘風破浪;

四十年,砥礪奮進;

四十年,春風化雨;

四十年,初心不改……

光輝歲月彈指間,四十年來家與國。《中華好家風——家國四十年》四期系列特別節目將於12月3日開始的每週一21:20在河北衛視溫暖上演,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家風故事,帶領觀衆感悟四十年家國變遷和一代人至情至性的家國情懷!

與我們可愛的祖國一樣,《中華好家風》也即將迎來它的“將來時”,歷史無言,歲月無聲,故事講不盡,真情訴不完,《中華好家風》時刻準備着,永遠懷初心,在路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