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妖猫传》、一场《国家宝藏》上的舞台剧,将“杨贵妃”这个美人IP又重新炒热起来。
关于这位在四大美人中最具话题性,也是地位最高的美人,在古今的历史学家,古今的文人口中,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宋朝的欧阳修曾批判她,说她“女色误国”;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评她“色荒贻害”。但是,大唐无比灿烂的辉煌难道真的是她的一曲琵琶,她的一支舞就可以损毁殆尽的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但不得不说,杨贵妃的确是个很“作”的女人,怎么“作”呢?比如,和皇帝吵架,还被皇帝“遣送”回了娘家,临了还给了皇帝一缕自己的头发,让皇帝大惊失色,赶快又给好生生的接了回来,从此“宠爱益加”。
其实对于杨贵妃这样一个女人,大概很少有男人能拒绝吧。《旧唐书》记载她“智算过人”而在北宋年间重修的《新唐书》也给了她一个“智算警颖”的评语,足以见得,这是一个很聪明,情商很高的女人。再加上,她不仅聪明,还弹的一首好琵琶,能做高难度的“胡旋舞”,娇柔可人,柔媚倾城,试问哪一个男人能够不“拜倒在石榴裙下”。更何况,当时的唐玄宗刚刚经历过失去武惠妃的打击不久,此时的他实在缺少一个能懂他的知音。于是,两人的相遇可以说是干柴碰上烈火,一触即发了。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不会长久的。唐玄宗的错误与其说是“女色误国”不如说是因为他沉溺于自己创造的“开元盛世”的盛景中不可自拔,忘了什么叫温水煮青蛙,也忘了什么叫居安思危,致使大唐帝国像是一朵开到正盛的牡丹,盛极而转衰。安禄山的进攻,长安的陷落,彻底撕开了这繁华盛景下的种种不堪,护送唐玄宗逃离的兵将如何能不忿;曾经,大唐的铁骑是如何的驰骋战场,如今,却只能沦落到逃兵败将,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沉溺声色的皇帝!可是当时的忠君思想,显然是不能让他们有胆量杀掉皇帝的,那就杀掉令皇帝由励精图治转向声色犬马的象征吧——那朵艳丽的牡丹,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如是说。但关于杨贵妃的死,在古今众人的传说中还有很多争议;
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杨贵妃是被勒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的;而在杜甫的《哀江头》中却有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的诗句,点明杨贵妃不是被溢而死,因为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还有一种说法,是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中说“贵人饮金屑,倏忽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也就是说,杨贵妃乃吞金而死。
当然,另有一种最为奇特的说法,杨贵妃就没有死,而是跟着使节团去了国外。这种说法起源于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的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只以“长恨”为名,那么写到马嵬已经足够了,何必再写玉妃太真呢?所以他认为,马嵬坡只是个幌子,真正的杨贵妃,已随使节团远走国外,至于去哪里,一说美洲,一说日本,总之众说纷纭,是成历史谜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