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想象里,古人都穿着貂皮狐裘推杯换盏。其实穿得起这些的都是豪商巨贾,并不是人人穿得起的。 那么过去的人,都穿什么过冬呢?

皇帝送温暖 竟然给纸衣

百姓越冬必备爆款——纸裘

以前,严冬腊月,皇帝也喜欢给老百姓的福利搞搞活动,要给穷苦老百姓送温暖。但是,是送纸衣,纸衣在那时候叫“纸裘”。

纸裘图

节目中的纸裘

唐朝的时候都是些木棉、草棉的絮拿来做衣服,皇室都不多见,有钱人都买动物皮做的衣服。皮的衣服,别说过去,现在也不便宜。这个纸裘,不是皇帝送温暖才有,老百姓为了越冬,也会自己做。

保暖易修补 苏轼经验多

纸衣材料是楮树皮,先将树皮做成纸,再拿纸来做衣服。用一百张楮树皮做的纸一起蒸煮,然后加上胡桃和乳香增加纸的柔软性之后,再压制成一张纸来裁剪衣服。

楮树皮是一种纤维物质,经过蒸煮和调制压实之后,做出来的纸柔韧,厚实,不透气,为了增加保暖功效,在做成纸衣的时候,还要往中间再添加麻絮。

如果喜欢再加上染料,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做好了之后,衣服不但干净漂亮,保暖性还特别的好。关键是用料不废,穿旧了穿破了还能修补一下,继续穿。

节目中的纸裘

大诗人苏东坡就很有修补经验:“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 葵梗 五七根,捶碎 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 针叶 捣水刷之 亦妙”。

一条皮袄送两次 救了众多人性命

在唐朝的纸裘推广之前,人们穿皮裘,现在叫皮草。

孟尝君是战国时候齐国的一个贵族,很有钱。有一回,他出使秦国。秦昭王想留他下当相国。孟尝君不同意但为保命,含含糊糊的答应了。

秦昭王像

后来,有人跟秦昭王说,孟尝君家里人都在齐国不会真心替你办事。秦昭王一听:有道理,于是先将他先关起来,等找一个借口将其杀死。

孟尝君被关了之后,很害怕,让自己的门客想一想办法,此时,有人给他出个主意,秦王是个妻管严,求求他老婆吧,于是就去求秦昭王的老婆。他老婆很高兴,她知道这个孟尝君是个土豪,狮子大开口说:我要一件纯白狐的皮草!

孟尝君像

狐狸本身不少见,白狐也不少,可要浑身上下一根杂毛不长,还能被逮着的白狐做成的皮草,那可不容易。

这时有人想起在出使秦国的时候,送过一件给秦昭王。这人接着说:我身量小,可以钻过秦宫的狗洞去把白狐皮偷出来给你。孟尝君为了保命呢,同意了。

在把白狐皮偷回来之后拿去给秦王的老婆,秦王的老婆很高兴就劝说秦昭王先不要杀孟尝君。秦昭王怕老婆不高兴,只好让人把孟尝君先放了。

那秦王的老婆心想孟尝君这么有钱,送大王一件皮草,还能再送我一件,我得多宰两刀才划算啊。她聪明,孟尝君也不傻,趁着秦王对他放下防备,带着一帮人趁夜逃跑了。

可高贵可大众 亲民又实用的袍子

我们有同穿一条袍子的过命交情

买不起皮草的人会选择穿袍。袍其实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军大衣,是上下连体的一件长衣,有内外两层,里面放着柔软的御寒材料。

明代圆领女袍

材料分两种,一种比较高档,用的是蚕丝做的絮;另外一种,有往里面放一些粗麻或者其他的东西,是跟蚕丝特别类似的一种绵絮。

周朝开始,袍就是一种生活的便装。有点像现在的军大衣和羽绒大衣,主要就是为了抗冻用。

那时候,为了让士兵外出打仗的时候不受冻,给当时的士兵,每人发一件,里面就是粗麻之类的,也抗冻,这是个标配。就有了战袍这个说法。

冬天能有一件绵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说标配是每人一件,但是,如果遇上了遗失或者破损,并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冬天,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再搞一件。

《诗经·秦风》中《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还有一个词,叫“同袍之义”,意思就是,咱俩一起扛过枪,并肩作战,在战斗中相互帮助,有着过命的交情。

《诗经》

曾子:知道还要记下来 我不要面子啊

袍一开始也不是单穿在外面。在先秦,袍的外面还得穿一件罩衣。《礼记·丧大记》里面说:袍必有表。

也不是所有人在袍外还再罩一件外衣。那时候穷人就穿不起外衣,编写《论语》的曾子就曾经穷得叮当响,这事儿就让别人给知道了。在《庄子·让王》中说他,“缊袍无表”。

曾子像

这是秦朝的穿法,从汉朝开始,一部分人就把袍拿来当外套穿。再往后,就跟今天的军大衣羽绒服一样,都拿来当外衣穿了。

千呼万唤 棉袄终于出现

为什么不穿棉袄呢?棉花多便宜,又软和。首先,棉花的大量种植是在宋元之后,之前的记录几乎没有。

袄最早出现在唐朝,白居易为袄写诗“水波 文袄 造新成,绫软 绵匀 温复轻。”袄是从襦升级而来的。

襦,既像我们现在的衬衣的款式,又像袍一样,在里面有夹层加上絮,而这个袄,比襦长,比袍短,因为里面加了绵絮,所以,又叫绵袄。

襦裙

这个时候,绵袄的绵,依旧还是丝字旁那个绵。为了保暖,古人呢,又把动物的皮毛当做绵絮填进去,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羽绒服,叫皮袄。皮袄也是个稀罕物。

《红楼梦》里头,刘姥姥头一回见王熙凤,王熙凤就穿了一件“桃红撒花袄”。

影视中王熙凤形象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清朝的人,在他的认知里面的袄,如果不是皮袄,就是棉袄,就是我们今天普通老百姓所用的棉花做的袄子。

棉花:舶来品还是本土出?各执一词都有理

木字旁这个“棉”,是在《宋书》里面才开始有了记载。那么反过来推测一下,棉花的出现,最晚也要在南北朝。等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的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棉花的传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进口说,海路漂洋过海来的。至于哪个国家,现在已经无法准确的追溯;另一种说法,说棉花是咱们原产地。

进口说:我们史料丰富还有各种文献为证

流传最多的是元初的《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

民间小故事:当时,中国的商人在外国卖茶叶和丝绸的时候,发现棉花的保暖用途,向外国人购买棉籽。作为交换茶叶和丝绸的棉花被外国人当做宝贝一样。坚决不卖棉花籽给中国人。

这时候,有个商人特别的聪明,他买通了一个外国人,用十两黄金买他一两棉花籽,而且,让他把棉籽带到码头上交给他。这样把棉花偷渡回了中国。从这之后,棉花才慢慢的在中国开始种植出来。

《滇海虞衡志》中记载“宋元间从海上诸国得其种 归种之”。

《滇海虞衡志》

原产说:我们可是有出土证据

夏朝的《尚书·禹贡篇》,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卉服”“织贝”都是棉织品,而且,在福建崇安还出土过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织布片。

“原产说”这一派,认为这是铁证如山。

不管怎么说,棉花的大量种植,从元代明朝开始,大量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能穿得暖和的棉衣了。

过去说的好,一层棉顶十层单,该穿棉的了,可别不穿,过去老话说的好,爱俏不穿棉,冻死没人怜。穿上棉衣,咱们暖暖活活的过冬天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