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丙中洛景色優美,怒江州蜂之聯產業負責人王富強卻無心看風景,他正忙着指揮建設貢山縣中華蜂產業園區。

“說好只是來調研的,沒想到卻紮了根,和中國交建一起參與扶貧,發展‘甜蜜事業’了。” 

——王富強笑着說

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壩子山高谷深,氣候溼潤,自然環境優渥。這裏物產豐饒,但卻沒有任何資源形成產業,當地村民長久以來一直守着 “金礦”過苦日子。2016年8月,中國交建派駐怒江的扶貧幹部們來到這裏,從此以後,“立足區域特色致富、依靠產業發展脫貧”這一想法就被提上了議程。

丙中洛森林茂密,一年四季都有鮮花開放。“這遍野的花朵白白開了又敗。”望着滿山滿谷的紅花綠草,中國交建的扶貧幹部王慧奇有些心疼,花叢中飛來飛去的蜜蜂讓他突然有了主意:“何不嘗試一下蜜蜂養殖業呢?這興許是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有了思路,接下來便是科學論證。怒江大峽谷山高谷深,生物種羣保護良好。王慧奇瞭解到,當地原生態蜜蜂種羣個頭偏小,產蜜量不高,一個蜂箱一年僅能產8斤蜂蜜。但由於怒江生態環境好,蜂蜜的質量奇佳,附加值特別高,市面上一斤要賣到300元,比普通蜂蜜價格高出幾倍。

有價格就有市場,幾位中交扶貧幹部決定選擇投資蜜蜂產業作爲怒江扶貧攻堅的突破口。蜜源一年四季都有,現在缺的就是產量,改善蜂種成了當務之急。“中華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良種羣,抗病抗蟎,易於定地飼養,對山區氣候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利用山區大宗蜜源及零星蜜源上有着西蜂無法比擬的優勢。”專家的一番話讓王慧奇有了方向,“就是中華蜂了!”

他們和國內中華蜂養殖繁育權威——青島姜岐中華蜂研究院取得聯繫,邀請一起出資入股,參與到項目中來,不料卻遭到研究院院長的婉拒。“怒江交通閉塞,運輸不便,我們對當地情況不瞭解,而且語言不通,和村民溝通很有難度,加上沒有政策扶持,這個項目幾乎確定會虧本,換了誰都不看好這個項目。”院長說得直截了當。

幾位扶貧幹部沒有放棄,而是盛情邀請研究院的專家代表到怒江考察。“先看一看,再做決定。”王慧奇坦誠地說。幾位幹部陪着青島客人轉遍整個怒江山區,谷上谷下,漫山遍野都是野花,怒江山地豐富的植被資源讓他們心動了——這是大規模養殖中華蜂的理想之地。

有了青島姜岐中華蜂研究院的支持,蜂蜜產業的技術和大規模銷售渠道都不再是問題。爲了顯示誠意,王慧奇代表中國交建牽頭和當地政府協商達成合作方案。中國交建出資500萬元,由貢山縣政府作代表,佔股49%;青島姜岐中華蜂研究院出資200萬元加技術入股,佔股爲51%。爲了更好地打響怒江中華蜜蜂的品牌,雙方合作成立了怒江蜂之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富強作爲姜岐中華蜂研究院的代表,成爲負責人之一。

王富強介紹說,參與合作的村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公司將依據市場價格收購村民蜂蜜,二是年底公司股份分紅。按照協議,貢山縣政府49%的股份分紅年底將分給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回報率約在7%左右。目前,已有65戶建檔立卡村民報名參加合作。“中華蜜蜂產的百花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蜂之聯的銷售渠道都已經打通,樂觀估計在正式投產後,第一年收入可達3000萬元以上。幫助參加合作社的村民脫貧致富不成問題。”王富強自信地說。

規劃中的貢山縣中華蜂產業園區佔地約26.26畝,分爲四期建成,含加工廠房、人造景觀、酒店和會議中心,一期加工廠房將於今年年底完工。

“今後,我們將圍繞貢山中蜂資源,打造貢山的中華蜂全產業鏈,包含養殖技術培訓、養殖過程監控輔導、中蜂原蜜回購、中蜂產品加工、中蜂產品研發、中蜂產品銷售。通過中蜂產業園來帶動整個怒江州的特色產業化發展。”中國交建駐貢山縣的扶貧幹部傅大華介紹道,“目前,姜岐中華蜜蜂研究院的專家先後對全州四個縣市800多個養蜂戶和貯備養蜂戶進行現代養蜂技術培訓,推動全州養蜂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交建將一顆致富的種子灑在怒江峽谷深處,正在爲當地羣衆釀造最甜蜜的生活之蜜,有當地養殖戶寫了一首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爲誰辛苦爲誰甜?

來源:天航局

點擊圖片,回顧精彩內容

中國交建與三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宋海良出席簽約儀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