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暑假,對於我家來說就是一場災難。”高二學生張家其(化名)的媽媽有些憤怒,但更多的是傷心與失望。

暑假過去大半,兒子一直蝸居家中,陪伴兒子的就是電腦遊戲和手機遊戲。

一項數據顯示,青少年過度依賴互聯網比例接近10%,遊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爲27.5%。沉浸在以電子產品爲終端的虛擬世界,對青少年視力造成嚴重損害。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等八部門聯合出臺《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要求嚴格控制電子屏幕產品使用,家長陪伴孩子時應當以身示範,不使用或儘量少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孩子非學習目的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單次不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超過1小時……

8月20日,記者採訪暑期學生和家長,探求智能產品和生活的密切程度,期待孩子在假期之末和即將到來的秋季學期,逐步學會“斷電”。

無助母親:兒子一直和同伴網上“遊戲”

張媽媽的憤怒,不是一日而至。

兒子張家其在城區一所示範性高中就讀,“真是挺聰明的一個孩子,以前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也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張媽媽和丈夫在同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平常很忙,孩子也聽話愛學習,也就很少操心。

變化從家裏“弄了個繳費套餐”開始。張媽媽說,一次丈夫在一家電信公司辦了網絡和手機繳費的套餐服務,“就是一年費用全包,老公就讓兒子的智能手機也可以隨時上網,覺得很划算。”

慢慢地,張媽媽發現,兒子無時無刻在盯着手機看,開始在手機上玩遊戲,後來發展到在手機和電腦上同時玩遊戲,沒日沒夜,直到逃學。

“在網上約人玩遊戲,兒子興奮得很,一個人可以大喊大叫幾個小時,完全進入忘我狀態。”張媽媽說,每次聽到兒子臥室發出的遊戲聲音和興奮的喊叫,她就覺得世界末日到了。

這樣下去可不行。暑假開始,張爸爸規定,每日晚上11點全家關網。

“好了幾天,有一次我深夜起來發現他房間還亮着燈,推門進去他在玩遊戲。”張爸爸說,他當時也氣瘋了,兒子竟然用一個軟件接上了網絡,玩得歡着呢。

很多日子,除了喫飯和晚上幾個小時的睡眠,張家其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打網絡遊戲。

看着原來優秀的兒子沉迷於遊戲不能自拔,張媽媽也想了不少辦法。

“我們也找過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面前他根本不承認沉迷於網絡遊戲,反而說是我們父母總窺視他,影響了他的生活。”張媽媽說,兒子是個能言善辯的孩子,每次在心理醫生面前,反而覺得他受了很大的委屈。

爲了讓兒子遠離遊戲,張媽媽也在社區給他找了些服務的工作,比如幫助打掃衛生之類。“你讓他去做,他也做得很好,但幾個小時回來,他又恢復了原樣,在網絡遊戲裏玩得瘋狂。”

心大父親:把“抓鳥”變成親子時光

暑假期間,有多少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記者對此進行了問卷調查。

“孩子上網時間有多長”“孩子幾歲開始接觸智能手機”“家長也常用智能手機和玩遊戲嗎”“孩子的視力情況”……調查顯示:暑假玩過遊戲的未成年人比例非常高,佔總數的七成以上,這些孩子有的是用智能手機玩,有的是在電腦上玩大型的網絡遊戲,假期家裏孩子玩電子遊戲,平均時長爲4小時。

孩子接觸智能手機的年齡調查顯示,最小的只有1歲。“我兒子1歲就知道用小手指在手機上劃來劃去,你說聰明吧。”一名家長還爲此驕傲。八成家長的回答是,孩子接觸智能手機的年齡在6歲左右。

調查顯示,八成以上家長常用智能手機或者在電腦上玩遊戲。一些家長坦誠表示,很多時間是當着孩子的面在智能手機上看新聞或者玩遊戲。家長楊陽說,因爲自己喜歡玩一個“抓鳥”的遊戲,也帶着孩子玩。因爲遊戲還需要到不同的地方“抓鳥”,他還帶着兒子經常到樓下四處“抓鳥”,認爲是“親子時光”。

長時間盯着電子屏幕,對孩子視力損害成爲必然。問卷調查顯示,孩子玩電腦時長和孩子視力下降情況成正比,也就是說,孩子玩電子遊戲年限越長,視力情況越差。

以身作則:家長不使用或少使用電子屏幕產品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給孩子身心造成嚴重傷害之外,對視力損害也不容忽視。

市中心醫院一名五官科醫生介紹,孩子看20分鐘的投影,視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視狀態;連續看20分鐘液晶電視,視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視狀態;連續玩20分鐘平板電腦,視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視狀態;連續玩20分鐘手機,視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視狀態。

8月1日,湖南省教育廳等八部門關於印發《湖南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不少孩子喜歡玩手機的壞習慣與家長密不可分,家長陪伴孩子時應當以身示範,不使用或儘量少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同時嚴格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屏幕產品。

與此同時,學校要科學合理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實行統一保管制度。

“斷電”行動:暑期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創設豐富活動,讓孩子到戶外實踐中成長

8月14日上午,石峯區田心街道泉塘灣社區舉辦“愛的陪伴”暑期青少年活動,由心理活動課程專家謝喻老師開展的《查理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老師通過“查理”的故事,引導孩子們逐漸發現心理的問題,學會正視自己,友善地和他人交往;在正面管教環節,引導孩子們學會緩解自己的情緒,關注他人情緒,更加正確地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隨後,陶靜老師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有趣的漢字”課程。通過對象形文字的認識,帶領孩子們感受文明的魅力。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象形文字,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天馬行空,在陶老師的帶動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8月14日至16日,天元區文家衝社區第五屆同心少年夏令營活動中,轄區內35名8歲至12歲的學生一起度過豐富多彩的3天時光。孩子們收穫最大的,是學會了垃圾分類。

開營後的第一堂課,是由文家衝社區工作人員劉豆老師給大家講解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讓孩子們充分了解垃圾分類的作用。孩子們將120個垃圾進行分類,鍛鍊動手能力。

景弘中學學生陳妍,在假期則開始了她的韓國抱川之行。

“8月5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期盼已久的第九屆中韓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韓國抱川之行開始了。記得頭一天晚上,我在爸媽的關注下整理好去抱川的行李,然後一直處於興奮之中。”

經過近3個小時的飛行,陳妍見到了在株洲認識的韓國朋友樸嘉覽。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來自中國株洲、中國淮北、泰國、韓國抱川四個不同地方的學生,一起參觀韓國的名勝,一起體驗韓國的風土文化,一起活動,相互交流學習,還有更加難忘的入住韓國家庭體驗。

“8月9號,我們分別入住了韓國家庭的日子。韓國爸爸、媽媽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尤其是韓國媽媽,看到我有點拘謹,雖然語言不通,溝通只能靠簡單的英語或藉助翻譯軟件,但她一直很耐心、親切地與我交流,我也慢慢地放鬆開來,開心地與她聊天、交流。晚飯後,韓國爸爸、媽媽帶着我們來到了首爾南山塔,站在塔上,首爾的夜景全部映入眼簾,城市的燈光如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地,美不勝收,這是我目前來講看到的最美的城市夜景。”

【熱議】開學校園:八成以上家長贊成“拒絕手機”

杜絕手機進入校園,株洲一些學校早已開始了嘗試。

九方中學校長謝學寧說,智能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成爲危害學生心智、影響學生學習的罪魁禍首。爲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今年春季學期,學校在校園開展了“珍惜學習時間,遠離手機誘惑”爲主題的行爲規範教育活動。

學校建立了家長QQ羣,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併發放“全面禁止手機進校園告家長書”,對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的行爲進行處分。“發現學生在上課、自習或者課間玩手機,由任課老師和班主任沒收交學校發展中心嚴肅處理,在徵得家長同意下現場銷燬手機,並對學生給予處分。”學校發展中心教師劉強介紹。

馬家河中學校長劉小波介紹,學校早就明令禁止學生將智能手機帶進校園,“中學階段,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強制舉措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記者瞭解到,市二中、九方中學、馬家河中學、淞南中學、祿口區五中、白鶴小學等衆多中小學校,已經明令對智能手機說“不”。

秋季開學後,面對嚴禁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的新規,學生和家長如何看?

八成以上家長贊成新舉。“當然舉雙手贊成,未成年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對手機中各種各樣的信息缺乏甄別能力。長時間玩手機有害學生身心健康,校園禁止手機,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肖工園說。

一名學生也認爲,如果學校實在不讓帶手機進課堂,對自己喜歡刷手機的習慣也是一種約束。

【延伸】心理專家:家長應幫助孩子在數字化時代成長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暑假,景弘中學學生在韓國抱川交流 陳星伊/供圖

蔣吉平,心理健康教育碩士,擔任南方中學心理老師。

面對學生在家庭等課外時間,怎樣與電子產品“友好相處”的難題,他的觀點是:手機不但是孩子當下的心理需求,也是孩子未來的發展需要,不能一禁了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設性地使用手機,幫助孩子在數字化時代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髮現,即使自己做了很多努力,都無法達到讓孩子遠離手機的目的。”家長應該怎麼辦?

蔣吉平建議,校園之外,家長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對手機的渴求,同時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手機,幫助孩子在數字化時代成長。

“從心理角度分析,家長首先應該理解手機是孩子聯繫同伴需求。以前大家住得近,大門是敞開的,孩子想要找玩伴,可以很容易到家裏喊出來。而現在大家住得分散,大門緊閉,即使是成年人,如果沒有事先手機聯繫,都不會串門,孩子更加不能去串門。所以,手機,可以讓孩子跟同學保持聯繫,可以通過QQ空間或其他方式瞭解同學的狀態,可以與同學共享不能讓家長知道的小祕密。同時,以前大家住得近,孩子可以很方便地一起在戶外玩遊戲,培養友誼。而現在,孩子之間很難見面,在戶外活動也不是很方便。如果擁有手機,孩子可以在網上組隊玩遊戲,培養友誼,也可以在見面說遊戲的時候能夠相互理解、能夠插上話交流。如果沒有手機,孩子會有一種與外界隔絕的感覺。”

蔣吉平分析,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交流的同伴由父母轉向同學,課餘生活會特別難以接受沒有手機的日子。

“就像曾經的詞、曲,是當時不入流的、沒營養的符號,後來成爲一個時代文化;就像甲殼蟲樂隊、貓王、瓊瑤及金庸小說、魔獸,可能都是當時很多父母擔心、禁止的東西,可是卻成爲新的時代記憶。一個沒有玩遊戲的孩子可能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陌生感。”蔣吉平說。

人類已經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個體需要順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纔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足。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在數字化時代成長?

在蔣吉平看來,很多家長屬於數字化時代的難民,對於手機的使用主要是刷朋友圈、購物、看視頻、玩遊戲,家長如此做,孩子也如此做。家長需要建設性地使用手機,以向孩子示範。

他舉例。比如說學習上,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用“形色”軟件與孩子一起認識更多的花,增長生物知識;與孩子一起用VOA學習英語;在“網易公開課”上觀看世界名校的講課視頻;用思維導圖整理學習資料……

再比如說生活中,在旅行前與孩子一起用百度地圖計算路線,用美團挑選酒店,對時間和費用進行預算,消費後用“挖財”記賬;在路途中與孩子一起查找目的地的文化、歷史、經濟等資料,不但看眼前的景觀,而且學習更多的知識;學習如何用手機拍出更美的照片;旅行後製作美篇……

即使是關於遊戲,也可以幫助孩子收穫更多。比如說,王者榮耀是怎麼開發出來的,火爆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要每日簽到,怎樣進行團隊協作……

【記者手記】“斷電”,不能“甩鍋”給孩子

200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啓動了一項專門研究手機對孩子影響的科學實驗。他從全美不同地區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出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第一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第二組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後對這兩組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

2018年,也就是10年之後,他公佈了自己的調查結果:第二組50名癡迷手機的孩子中,只有2名考上了大學;第一組50名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其中3名孩子在高中畢業後,自願選擇打工幫家裏減輕負擔。而那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其中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一個孩子過早地沉浸以電子產品爲終端的虛擬世界,教育的目標便很難達成。

採訪中,我看到很多成年人,不論在等車時間,還是在商場,或是在走路時,低頭看手機的人不在少數;走進家庭,孩子和父母各自看手機玩遊戲的場景也不鮮見。很多成年人,離書本越來越遠,卻和智能手機成爲“親密愛人”

因此,輿論每每討論到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問題,往往忽略了一個大前提: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本質上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未成年人教育,家庭的責任舉足輕重。所以,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方面,一定不能忽略的是家長的示範與監督,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面家長應該負主要責任。

秋季開學後,新規要求家長不使用或者少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做家長的,最起碼在孩子面前要做到這一點。

進入數字時代,“斷電”看似反社會潮流,但它還原的卻是教育規律,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正確軌跡。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成建梅 通訊員/蔣吉平 實習生/賀鳴萱

編輯/豆芽

新聞熱線:28681062

我省出臺新規:今年秋季開學後,嚴禁學生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