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SuningWealthInsights)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薛洪言

近兩年,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速開始觸底回升,業界普遍認爲是2013年前後開始的銀行業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於銀行業轉型,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零售轉型”,此外,還有“大投行”、“大資管”、“輕銀行”甚至“金融科技”等諸多名詞。

那麼,銀行轉型,究竟在轉什麼?怎麼轉?本文中,我來試着談一談銀行業轉型的真相,拋磚引玉,希望能與大家有更多的交流與碰撞。

亢龍有悔:巔峯時期現隱憂

銀行的營收來源主要有三塊,對公業務、個人業務和資金業務。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GDP高速增長期,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企業部門是經濟的主角,就銀行而言,對公業務也一直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即便是以個人業務著稱的招商銀行,從2010年的數據看,零售業務稅前利潤貢獻也僅爲19.19%,對公業務的貢獻則高達76.15%。

那段時期,是銀行業的黃金期,也是銀行人最爲幸福的一段時光。然而亢龍有悔,就在內部人士感慨賺錢賺得不好意思的時候,苦日子也在路上了。

2009年四萬億刺激之後,實體經濟很快回到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餘波中。2011年前後,銀行對公業務遇到了瓶頸:

一方面,優質企業融資意願不足,且更傾向於發債融資,即所謂的融資脫媒;

另一方面,存量授信的不良率開始冒頭,從批發零售業開始,之後是製造業、採礦業,個別行業不良率高達兩位數以上。

轉型的信號來了——

既然對公業務遭遇了拐點,自然要向零售業務要效益,很多銀行都喊出了“大零售”、“強個金”、“以零售爲核心”的轉型口號。

2012年前後,政策層面開始放開資管業務的諸多限制,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保險資管等選手加速入場,使得有萬能牌照之稱的信託也黯然失色。資管通道開啓後,銀行表外理財業務迎來了春天,很多銀行又喊出了“大資管”、“大投行”的轉型口號。

2013年,繼互聯網相繼“顛覆”零售、餐飲等傳統行業之後,金融業也迎來了互聯網的衝擊,互聯網金融強勢崛起。看到寶寶類理財的逆襲,不少銀行又發現了互聯網金融的新大陸,喊出了“直銷銀行”、“e-bank”等轉型口號。

……

從諸多轉型方向上看,大資管轉型膨大了影子銀行體系,後來以資管新規出臺爲標誌,大資管轉型之路不再暢通,空歡喜一場。互聯網金融的轉型之路,則逐步與大零售轉型合流,變成了以金融科技促進零售業務的發展。

所以,不妨重點看一看銀行業的零售轉型。整體上看,各家銀行個人貸款的佔比都是提升的,但具體到不同機構,差異卻又很大。因爲,轉型從來都不一樣。

三個案例:轉型從來不一樣

下面,分別以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爲例,進行剖析。

工商銀行:轉型隨實體經濟起舞

工商銀行於2011年提出了“強個金”戰略,後來改爲“大零售”戰略,逐步與互聯網金融的佈局e-ICBC合流。從策略上看,深化公私聯動、強化產品創新、建立數據驅動的智能營銷體系、拓展支付場景等該有的都有;從數據上看,2012-2017年,個人業務的營收貢獻從28.7%提升至39.4%,大零售戰略有了明顯進步。

不過,與大家印象裏的消費金融大趨勢不同,工行的零售轉型,抓的是購房貸款的大風口。2012-2017年,工行個人住房貸款從1.34萬億元增長至3.94萬億元,在個人貸款中的佔比由59%提升至80%,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餘額都是下降的。

其實也不難理解。作爲宇宙行,工行的體量太大,消費金融這樣萬億級的風口是喂不飽的,它更願意抓十萬億級的大風口,隨實體經濟起舞。這一點,從工行給自己的三個定位中也能看出來。

在2017年的年報中,工行給自己下一階段的發展定了三個目標,分別是“聚焦本源,擔當服務實體經濟的領跑人”、“嚴守底線,打造金融安全穩定器”、“擁抱變化,爭做改革創新先行者”。

這三個定位,只有宇宙行有資格。

招商銀行:轉型受到宏觀經濟牽引

招行一直以零售業務著稱,2014年前後,順應宏觀經濟趨勢,招行正式提出了“一體兩翼”戰略,以零售金融爲主體,公司金融和同業金融爲兩翼,打造“輕型銀行”。到2016年,招行零售金融業務便在貸款餘額、營業收入、稅前利潤三個指標上全面佔據半壁江山,完成了零售銀行的蛻變。

從結構上看,個人住房貸款和信用卡透支兩項業務齊頭並進,2013-2017年間,佔比分別提升13.12個百分點和8.13個百分點,小微貸款和其他個人貸款則保持着自然增長。看上去很正常,但個人住房貸款佔比的快速增長卻有點反常。

2009年,招行曾在全行開啓了以“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貸款定價、控制財務成本、增加價值客戶、確保風險可控”爲目標的二次轉型,個人住房貸款作爲典型的低息貸款,是重點壓縮對象。2009-2013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淨壓降51億元,在個人貸款中佔比從71.66%降至33.57%。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理解2013-2017年間,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重回升勢呢?

在我看來,應該是一種不得已爲之。2013年前後,實體經濟對公部門信貸需求下降,商業銀行需要給信貸資金尋找新的投向。個人消費貸款可以承接一部分,但對招行這個規模的機構而言,池子還是不夠大,信貸資金不得不迴流至空間更大的個人購房市場,無論你主觀上是否願意

所以,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與實體經濟產生共振。大機構的轉型,終究難以擺脫宏觀經濟的牽引力。

北京銀行:聚焦局部市場,不受大勢影響

2013年前後,北京銀行也喊出了零售轉型的口號,之後率先上線直銷銀行,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互聯網特色的零售創新產品,從數據上看,轉型取得了一定成果——2013-2017年,個人貸款佔比從20.57%提升至28.65%,個人業務的利息收入貢獻佔比從11.08%提升至14.13%。

不過,相比其他銀行的表現,北京銀行的零售業務貢獻提升並不明顯。事實上,北京銀行的轉型,無論包裹着怎樣的新概念,似乎一直都是圍繞北京的區位優勢做文章。從營收結構上看,北京地區的營收貢獻一直在70%以上。

個人業務這塊,也在進行着互聯網金融的改造,但從產品方向上看,則一直在通過地方惠民工程進行差異化佈局,大力拓展諸如北京職工醫保卡、京醫通就診卡、農村地區的富民直通車、殘聯卡、職工互助卡等業務。

對公業務這塊,一方面緊跟北京的“雙創”、“互聯網+”潮流,主打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等特色業務;另一方面則加大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重點工程的投入力度。同時,基於北京總部經濟特徵,將大中型企業客戶定位爲綜合銷售平臺,廣泛開展交叉營銷,並藉機發力資管和投行業務等。

從結果上看,北京銀行的發展高度倚重對公業務,似乎未受宏觀層面企業降槓桿的影響。這一點,與工行、招行明顯不同。

也許,作爲中小機構,也不必隨大趨勢而動吧。只要能抓住局部市場機遇,一樣可以發展的很好。

哪些銀行踩上了時代的節奏?

上面三個案例,其實只有一個啓示。轉型,方向或許是相同的,路徑和結果一定是不同的。因爲,我們長得不一樣,大小也不同,差異化是對的,動作上的亦步亦趨,只能是戰略上懶惰的表現。

除了盲目跟風,還有一種口號式轉型,侷限於做做樣子、喊喊口號,也是誤己不淺。

所謂“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還不錯”,不少銀行老人見慣了大風大浪,並未把宏觀微觀層面的各種轉型信號放在心上,躺在“躺着賺錢”的幻象之中,不思進取,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難過了。

儘管股價並不總是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股價的增幅,更是會受規模基數影響,讓大傢伙喫虧。但下面這張2012年以來的上市銀行市值增幅對比圖,還是姑且看一看吧。

大多數機構註定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否則,哪來的新陳代謝和優勝劣汰呢?或許,這也是銀行業轉型的真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