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馬丁·斯科塞斯給《紐約時報》寫了一篇檄文,文章寫的很好,情真意切。 老馬丁在這篇文章裏把自己對電影(cinema)這件事到底是什麼解釋得很清楚,總結起來大概一句話,電影是一個個體藝術家的整體視野,其實也就是作者電影。 他那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是主題樂園”的言論來自於英國電影老牌雜誌《帝國》的十一月刊,但因爲雜誌的付費屬性,看過全文的人其實並不多。那篇文章寫的很好,還原了老馬丁充滿艱辛的創作生涯,只不過美國媒體選擇抽出了其中最容易引發爭議的那幾句。 文章標題叫“燒死我,槍斃我,殺了我(Fire Me,Shoot Me,Kill Me)”,那是2005年他在剪輯《無間道風雲》的時候,面對片方不斷施加的壓力喊出的話,“我們就要和這事死磕到底。” 文章裏有一段其實和他昨天的文章很像,“對於斯科塞斯的成名,1970年代提供了完美的環境。他喜歡做的那種電影很時髦:個人化的,充滿感情的,大膽原創的,製片廠也喜歡資助那些實驗性的創作,商業成功什麼的都先放在後面。” 如果你再結合《帝國》雜誌十月刊的《愛爾蘭人》封面文章,就知道老馬丁說出那些話絲毫不奇怪。《愛爾蘭人》這片子的命運相當曲折,墨西哥投資人和派拉蒙先後撤資,根本沒有投資方願意接手,如果不是 Netflix 的慷慨大方,老哥幾個這個晚年團圓根本不會實現。 投資方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電影預算太高,黑幫片也已經沒有市場了。這個結論是從哪裏得來的呢?漫威電影宇宙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自然是頭號因素,過去十一年 MCU 就是全球電影市場成功的定義者,幾乎所有制片廠都在效仿着 MCU 的模式嘗試打造電影宇宙,不屬於電影宇宙又非續集的“原創作品”幾乎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老馬丁說他不喜歡漫威電影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這些電影裏缺乏作者的個人表達。這句話相當準確,事實上稍微瞭解漫威電影的觀衆都知道,MCU 的唯一掌舵人就是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他會把控每一部漫威電影的製作過程,這也是漫威電影導演通常選擇好萊塢非一線導演執導的原因,因爲他們聽話。 所以即便導演喬斯·韋登是讓《復仇者聯盟》風靡全球的重要功臣,但當他試圖獲得對電影更多的控制權時,漫威也會果斷選擇和他分道揚鑣。甚至不只是漫威,漫威的母公司迪士尼近幾年主推動畫電影真人化進程,他們選擇的大多也是過氣名導演,於是蒂姆·波頓、蓋·裏奇這樣的導演紛紛下崗再就業,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照着詞兒說”。 面對這樣的歷史進程,你說老馬丁能開心的起來嗎? 在商業社會和消費主義的的大背景下,迪士尼和漫威的選擇當然無可厚非,流程的嚴格可控和觀衆取向的最大化本身就意味着最高的商業回報可能,MCU 超過20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就是明證。 老馬丁其實並非全盤否定漫威電影,他更爲擔心的似乎是作者電影這種電影類型的逐漸消失,他迷戀的那些伯格曼式、希區柯克式的作者電影自然不可能重現,但他更害怕的其實是文章最後寫的,“對於那些剛剛起步做電影的人,現在的情況很殘酷,對藝術很不友好。” 老馬丁努努力總能找到投資拍電影,但那些想要創造新的電影語言,寫出新的動人故事的年輕創作者呢?如果只有一種創作模式被認爲是可行的,自然就不會有人在爲創新和激進買單。 好在倒是有一些好消息傳來。就在幾天前《小丑》票房突破10億美元大關,創造了 R 級片全球票房新紀錄,電影盈利有可能超過5億美元。《小丑》的創作過程受到老馬丁的很多影響,老馬丁一度也是《小丑》的導演人選之一,《喜劇之王》和《出租車司機》更是導演託德·菲利普斯重要的靈感來源,《小丑》的成功恰恰說明獨特的作者性表達也能贏得商業上的成功。 而就在2019年多部商業鉅製先後撲街,《復仇者聯盟4》之後超級英雄電影也不可避免地開始走下坡,觀衆的審美傾向和情緒釋放走到一個高點之後,必然開始慢慢滑落。 電影史上的諸多時刻也都證明,作者表達和商業成功並非非此即彼,而更像是一種螺旋上升的關係。 老馬丁給出了自己的回應,現在皮球拋到迪士尼和漫威手上了,至少在輿論同情這一點上,老馬丁已經先贏了一局。不過事情也沒那麼複雜,我想借用郭德綱在《論五十年相聲之怪現狀》裏的一句經典名言送給迪士尼和漫威, “電視上的節目不一定都是好節目,但劇場裏邊也不一定都是壞相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