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冬到,你的棉服准备好了吗?

这两天

天气寒冷

小伙伴出门

是不是都变成了这样

大家心里是不是都在想

为什么这么冷!

为什么这么冷!

为什么这么冷!

显然

在大长春

秋裤已经hold不住了

想暖和得穿棉裤了

别动

小编忍不住

还是得报报接下来几天的

天气情况

除了8日

最低气温全是零下

真是

冬天已经来了啊

就在我们感叹时

北湖湿地公园数千只大雁

还在湖中悠闲觅食嬉戏

难道这些大雁不往南飞了吗?

它们不怕冷?

原来这些大雁

是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

从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引进的大雁

是人工驯养的鸿雁

虽然会飞

但是已经失去野性

不会往南方迁徙

公园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喂食

定时放飞

数千只大雁在湖面盘旋飞翔

飞掠湖面芦苇荡

就在欣赏这满天大雁

优美的舞姿时

我们也迎来了立冬

w9rtrt

2018年立冬时间

11月7日星期三

 农历 九月三十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由来

对“立冬”的理解,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 “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三候:

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之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

北方饺子:在我国北方的人们特别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南方热补: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立冬游泳: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民间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之饮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红薯

健脾胃、强肾阴

红薯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萝卜

消积滞、化痰热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祖国医学认为,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可见萝卜对调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冬季萝卜赛人参”之说,对冬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卷心菜

增强抵抗力

卷心菜的维生素C和钙含量非常丰富,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十分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其多量维生素C能增强肌体抗癌能力。

芋头

宜脾健胃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并含乳聚糖,质地软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立冬之养生

立冬,预示着冬季的开始。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从阴阳的角度讲,冬季是属于阴盛阳衰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于内,养生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立冬养生以收敛阳气为基础,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

藏 阳

冬天是四季的终结,但又是下一季的开始。古人认为,物表的阴气盛行下,阳气正在潜滋暗长。所以,要格外珍惜这生长的阳气,怎么珍惜?藏阳!要怎么做?

◆宜早睡晚起

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凝固阴精。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才有利于阳气的生长。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

◆宜调养精神

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开始冬眠,人的情绪也易低沉。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也是调养精神的好办法。

藏 暖

立冬之后,天气转凉,衣着过少过薄,则耗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入。因此立冬后的衣着起居,切记藏“暖”!药王孙思邈也说“冬月不宜……冒犯寒威。”所谓“冒犯寒威”就是提醒我们,立冬之后,千万要注意保暖,把身上的暖气藏起来。

1

暖背:

保护阳气。中医认为,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天应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

2

暖颈:

颈部充满血管和穴位,而冬季又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所以立冬之后,尽量穿立领或者戴帽子的服装,避免血管受寒,预防心脑血管等病。

3

暖脚:

寒从脚生。立冬之后在睡前,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并同时搓揉脚心,增进血液循环。

4

暖腰:

肾主冬日,又喜温恶寒,所以要注意腰部保暖,每天早晚可以多按摩腰眼,来使气血通畅。

5

暖胃:

立冬之后,阴盛阳衰,冬季食补,养阳暖胃,以滋补为主,要注意供给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我们可以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老人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来源:综合网络

摄影:李天

编辑:杨美娜

责编:苑丹 于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