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積極促進農民工就業

  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雖然全國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服務業依然有待提振,部分出口企業的訂單被取消或減小了規模,這會給農民工就業帶來一些挑戰。爲此,農業農村部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印發了《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加強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

  《方案》給出了五種途徑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這五種途徑分別是:迴歸農業穩定一批;工程項目吸納一批;創新業態培育一批;扶持創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應當說,這個方案基本將幾乎所有潛在的可利用就業空間都考慮到了,能幫助部分農民工就業並獲得一定收入,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和過渡作用。

  在迴歸農業方面,應該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設施建設、鄉村道路改造、小流域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應與農業生產集約化結合起來,避免浪費。這些工程要着眼長遠,爲農業現代化做準備,暫時也能爲解決農民就業發揮作用,但是仍然要以長遠目標爲主。

  大部分農民普遍缺乏創業經驗和資本,獨立創業成功概率較低,而且會消耗自身儲蓄。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主要從事服務業或製造業,一般不具備在鄉村施展的才能。其實可以鼓勵資本下鄉,帶着資本、技術、市場等到農村地區投資,帶領農民就業致富,政策上可以給與一定的支持,比如加工流通、休閒旅遊、健康養生、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直播直銷等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產品初加工能力,吸引農民工在農產品儲藏保鮮、分等分級、清洗包裝等後端行業就業。

  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可以託底安置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但是對地方而言也有一定壓力。主要是農民工流出地基本上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原本地方財政就不寬裕,當前在疫情的影響下,財政支付能力或許更弱,本地推出公益性崗位,數量可能極其有限,這方面中央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也要防止地方政府給本地企業下派就業指標和任務,影響企業運行。

  當前,中國經濟受到衝擊最大的是服務業,其次,出口受海外疫情影響而縮減,由於海外疫情的不確定性,很難判斷當前的困局是暫時性的,還是會因疫情而帶來全球經濟的大衰退。在確保防控的前提下,中國應該儘快恢復城市服務業,同時增加一些都市圈的基礎建設吸收一部分就業。外貿雖然可能在疫情過後需要緩慢恢復,但情況肯定會比現在好。考慮到疫情前中國一些工廠勞動力短缺以及返鄉就業的農民工持續增加,在疫情過後,就業會逐步恢復,但勞動力可能依然會存在結構性問題。因此,未來中國就業不完全是總量問題,也面臨人才結構性挑戰。

  長遠來看,需要繼續發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逐步吸收農民工入城以及令他們成爲職業農民。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考慮農村土地改革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價同權、同等入市,同時也要創造條件使宅基地流轉。但是,農村土地改革仍待推進,政策允許的集體土地直接入市也需要進一步實踐,宅基地流轉目前仍限於村集體內部,而真正需求是在外部。因此,宅基地流轉需要進一步推進。

  此外,如果農民工都能較爲方便其所工作的城市落戶,當一些失業問題來臨時也能獲得失業保險等支援。宅基地流轉應該進一步探索推進,合理合法盤活部分土地資產;對於進城務工者,則需要進一步使其獲得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目前除了進一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應該着眼於爲他們完善社會保障,賦予他們土地資產的完整處置權,保障其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霍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