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會發現每年的學生學校課本教材內容都是會有一定的更新的,尤其是近幾年來更是如此,而去年教育局頒佈新消息,在小學教材課本上,有很多人即將消失,大家可能就看不到他們了,例如岳飛,屈原,扁鵲,文天祥等等歷史人物

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其中還有一個人,那就是魯迅,如今在小學課本上,大家已經很少能夠看到魯迅的文章了,爲什麼教材書要將魯迅的文章刪除這麼多呢?還記得我們小學時,在課本上學習了,《早》,《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

而在魯迅的作品中,我們也學習到,瞭解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例如閏土,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他的題材領域很廣,而主要描寫的就是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可以說從魯迅的筆下,我們對當時的社會有了很大的瞭解,可是如今這些文章都已經逐漸從教材課本上消失了,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是太深奧了,這個我們也的確承認,其實小時候所學到的那些課本中,很多想法我們都根本無法理解,有一些文章,甚至是到了高中之後才學習的,也是有了一定的生活了解,以及文學素養之後,才能夠將魯迅先生的文章徹底的瞭解透

另外,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是太壓抑了,雖然這些文章都是魯迅先生的真實感慨,也是非常的動人,讓人有很深的感觸,可是這些文章讓人看了之後,心情很不舒服,這樣的文章顯然不太適合作爲教材內容出現在課本上,

學生們學習這些內容甚至可能會對社會有一定的誤解,而文章中的很多內容,其實早就已經跟不上現在的潮流,也並不符合如今社會發展的現狀,這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誤解,而孩子是有很強的模仿心理的,如果這些孩子去模仿課本上所學到的這些知識,就可能會出一些意外

另外,學生的課本,最起碼小學課本以及初中課本,主要是以啓蒙爲主,如果從小學時就給他們看魯迅的文章,會給他們的社會三觀形成有一定的偏差,而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家都是知道的,絕大多數都是批判社會,風格非常尖銳,甚至有很多辱罵的字眼

這些都已經不太適合給學生看了,但是又不能對這些文章進行刪減,這纔是對文學的最大的不尊重,所以如今教育局,只能儘量的減少部分作品出現在教材書上,但是大家也會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並沒有完全消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