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奋力推动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从11月5日起,掌上春城推出“数读昆明巨变”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昆明4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刷微博、发微信、视频聊天,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讯,这情景现在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然而,这在40年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从书信到电话、BP机、手机,从写信到短信、电邮、微信,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人的通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

1978-1987年:书信为主 电话为辅

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家庭拥有的通讯工具依然匮乏,电话由摇把子电话变成了拨盘式电话,不再需要通过邮电局、接线员转接,投币公用电话也陆续出现。此间邮电业迅速发展,书信和电话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联络方式,但由于电话发展相对落后,普及程度也非常低,遇到急事时,电报成为人们可靠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往来书信。(来源:湖北日报 田悦/摄)

来源:钱江晚报 魏志阳/摄

如今,快60岁的市民周女士已经不大能回忆起以前发电报的时候,“每个字都要收费,一封电报要花掉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所以拍电报的字数一定要精简精简再精简,我记得自己拍过的最长的一封电报也就是7个字。”

电传机。(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来源:安康综合广播

1988-1997年:BP机盛行 电话迅速普及

BP机作为第一代的即时通讯工具,在这一时间段经历了短暂的繁荣,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传呼台入网费不断降低到最终的免费入网。到1998年,昆明拥有传呼机数量达到405364台,大约每10人就拥有1台传呼机,普及化程度很高。

老式固定电话。(来源:肃州新闻)

以前的BP机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来源:陕西日报 安涛/摄)

1992-1997年,固定电话迅速普及。1992年,城镇样本户住宅无电话比例达到97.7%,而到1997年,这一比例迅速降至48%。1997年末,昆明市内电话户数达到557769户,达到1987年末的14.70倍。也正是这一年,手机开始进入家庭生活。

大哥大在当时很时髦。(来源:十堰晚报)

1998-2007年:传呼机被手机取代 QQ开始流行

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手机功能不断完善,几乎能取代所有呼机现有的功能,同时手机资费的不断降低,各种优惠措施的推出,也使手机越来越大众化。

小灵通在当时也是火得一塌糊涂。(来源:环球网)

当年街头的磁卡电话(来源:十堰晚报)

随着手机的普及,传呼机台数逐渐减少,BP机逐渐退出市场。到2007年,昆明市城镇和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手机数量分别为159.74部和125.9部,十年间实现了从每百户不到一部手机到平均每户有1-2部手机的巨大转变。随着手机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发短信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新途径,但由于技术的原因,大多数手机短信存在编辑字数的限制,过长的短信需要拆成几条分别发送。

1999年,腾讯推出QQ软件,借力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方式。QQ增加群聊、游戏等功能,利用其良好的休闲娱乐服务功能,迅速扩大了用户群体,牢牢占据了通信霸主的地位。

29岁的刘先生还记得,小学时候有偷偷拿父亲的传呼机去学校玩,引得不少同学来围观。到初中时,家里开始使用手机,还是诺基亚的牌子,能玩贪食蛇游戏。再到高中,就能使用手机上QQ了,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QQ号,还相互比等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