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奮力推動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從11月5日起,掌上春城推出“數讀昆明鉅變”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反映昆明40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用智能手機刷微博、發微信、視頻聊天,任意切換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這情景現在看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然而,這在40年前是想都想不到的。從書信到電話、BP機、手機,從寫信到短信、電郵、微信,改革開放40年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昆明人的通訊方式也是日新月異。

1978-1987年:書信爲主 電話爲輔

改革開放後的十年,家庭擁有的通訊工具依然匱乏,電話由搖把子電話變成了撥盤式電話,不再需要通過郵電局、接線員轉接,投幣公用電話也陸續出現。此間郵電業迅速發展,書信和電話成爲人們最主要的聯絡方式,但由於電話發展相對落後,普及程度也非常低,遇到急事時,電報成爲人們可靠的遠距離通信方式。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往來書信。(來源:湖北日報 田悅/攝)

來源:錢江晚報 魏志陽/攝

如今,快60歲的市民周女士已經不大能回憶起以前發電報的時候,“每個字都要收費,一封電報要花掉一個工人兩天的工資,所以拍電報的字數一定要精簡精簡再精簡,我記得自己拍過的最長的一封電報也就是7個字。”

電傳機。(來源:中國電信博物館)

來源:安康綜合廣播

1988-1997年:BP機盛行 電話迅速普及

BP機作爲第一代的即時通訊工具,在這一時間段經歷了短暫的繁榮,1990年開始,傳呼臺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傳呼臺入網費不斷降低到最終的免費入網。到1998年,昆明擁有傳呼機數量達到405364臺,大約每10人就擁有1臺傳呼機,普及化程度很高。

老式固定電話。(來源:肅州新聞)

以前的BP機和現在的智能手機。(來源:陝西日報 安濤/攝)

1992-1997年,固定電話迅速普及。1992年,城鎮樣本戶住宅無電話比例達到97.7%,而到1997年,這一比例迅速降至48%。1997年末,昆明市內電話戶數達到557769戶,達到1987年末的14.70倍。也正是這一年,手機開始進入家庭生活。

大哥大在當時很時髦。(來源:十堰晚報)

1998-2007年:傳呼機被手機取代 QQ開始流行

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手機功能不斷完善,幾乎能取代所有呼機現有的功能,同時手機資費的不斷降低,各種優惠措施的推出,也使手機越來越大衆化。

小靈通在當時也是火得一塌糊塗。(來源:環球網)

當年街頭的磁卡電話(來源:十堰晚報)

隨着手機的普及,傳呼機臺數逐漸減少,BP機逐漸退出市場。到2007年,昆明市城鎮和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手機數量分別爲159.74部和125.9部,十年間實現了從每百戶不到一部手機到平均每戶有1-2部手機的巨大轉變。隨着手機擁有量的不斷增加,發短信也成爲人們溝通交流的新途徑,但由於技術的原因,大多數手機短信存在編輯字數的限制,過長的短信需要拆成幾條分別發送。

1999年,騰訊推出QQ軟件,借力互聯網,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通信方式。QQ增加羣聊、遊戲等功能,利用其良好的休閒娛樂服務功能,迅速擴大了用戶羣體,牢牢佔據了通信霸主的地位。

29歲的劉先生還記得,小學時候有偷偷拿父親的傳呼機去學校玩,引得不少同學來圍觀。到初中時,家裏開始使用手機,還是諾基亞的牌子,能玩貪食蛇遊戲。再到高中,就能使用手機上QQ了,基本上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QQ號,還相互比等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