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的世界裏重頭再來

圖爲史光榮

講述創業的故事,尋找久違的鄉情,傳遞晉商的精神,你在他鄉還好嗎?我們傾聽,我們記錄,我們傳播……

春日暖陽,杏花盛開,在北京建國門一幢寫字樓裏,本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叱吒中蒙兩國商界的老鄉——蒙古國晉商總會會長、蒙古國晉華集團董事長史光榮。標準地道的五臺話、開朗熱情的笑聲、渾厚有力的雙手、堅毅自信的臉龐,是他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走進辦公室,巨大的蒙古國戰略投資地圖、中蒙兩國國旗等無不在暗示着房間主人在蒙古的輝煌事業。面對記者,史光榮聊起了自己的創業人生。

童年經歷,種下財富夢想

五臺山腳、清水河中下游,有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小村莊——五臺縣耿鎮松巖口村,史光榮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史光榮回憶中,童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飢餓。他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五個孩子讓本就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過得很是艱難。每次喫飯時,父母會把僅有的幾個窩窩頭分給孩子,自己只喝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粥。

有一天晚上,史光榮睡到半夜被餓醒了,就到廚房去找涼水喝。他聽到廚房裏有人說話,仔細一聽,是父母的聲音。母親高興地說:“這次咱們挖的野菜多,我明天早晨多放點野菜,你也多喫點。你天天下地乾重活,喫那麼少,身體怎麼受得了呢!”父親說:“還是讓孩子們喫吧,他們正在長身體。你做湯時,多兌點水,我愛喝湯。”年幼的史光榮聽了父母的對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一時之間,竟也感覺不到餓了,就摸着黑又回去睡覺。

飢餓難耐,史光榮經常帶着弟弟妹妹去地裏尋找村民們收穫時遺漏的土豆。一塊兒小小的地方不知道被同村小孩子們挖了多少遍,極難找到,就算找到了也是很小的土豆,有的還是半截的。但是隻要有一點點拾獲,史光榮兄妹都會興奮得手舞足蹈,像捧着寶貝一樣跑回家去。

雖然史光榮也很餓,但他覺得自己是哥哥,再餓也得先讓弟弟妹妹們喫。“哥哥,你嚐嚐吧。”有一次,大妹主動把土豆遞到史光榮面前,看着那麼小的土豆,哪怕自己咬一小口,也能咬去大半,史光榮搖搖頭說:“你喫吧,我不餓。”“我聽你的肚子叫好長時間了。”大妹眨着大眼睛,看着他說道:“哥,你就咬一口吧,這個土豆很大,我喫不完。”史光榮看着大妹,大妹高高的個子,身體卻很瘦弱,這都是因爲經常喫不飽造成的,他再看看那個比雞蛋還要小的土豆,心裏知道她是想讓自己喫,才故意這麼說的。史光榮本想再次拒絕她,可看到她急切的樣子,史光榮又有點不忍心,就接過她遞過來的土豆,把那烤焦的土豆皮剝下來,一邊往嘴裏放,一邊對她說:“我覺得這皮最好喫了。”

童年的飢餓經歷,在史光榮心裏埋下了奮鬥自強的種子,讓全家人都能喫飽這個樸素的願望成爲他後來商海淘金的原始動力。

膽大心細,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1976 年,好運意外降臨到史光榮頭上,他可以到父親所在的五臺縣八一機械廠上班了。9 月22 日,史光榮從高中退學後,正式進入父親所在的工廠。在工廠裏,史光榮勤學苦幹,認真鑽研,學習掌握了許多工業化學知識。

很快,人生第一次機遇悄悄降臨。

1984 年,史光榮被派到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臥裏屯一家化工廠出差。當時,這家化工廠生產的化工材料聚乙烯塑料在市場上很緊俏,每噸的計劃內價格是3800 元,而市場價是6000 多元。史光榮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他把這裏的聚乙烯拉回太原賣掉,一噸能賺2000 多元,當時他每月的工資是38元。

高利益伴隨着高風險,雖然聚乙烯的計劃內價格和市場價格差價很大,但要想做這個買賣,需要的本金數目也很多。史光榮跟幾個朋友商量,想和他們合夥做這個生意。然而,他的朋友們在與家人商量後,不敢做了,一是擔心影響工作,萬一被單位發現,可能丟掉工作;二是那麼多錢,萬一賠了怎麼辦?

史光榮心想,經商是利用業餘時間去做,又不影響工作,即使被發現了丟掉工作,正好可以專業經商。即使經商不賺錢,也可以做其他事情,只要肯動腦,肯實幹,不愁沒飯喫。

說幹就幹,史光榮四處奔波籌來一大筆資金,在臥裏屯收購了20 多噸聚乙烯,在市場上賣掉,每噸淨賺3000 元,共賺了6 萬元。1988 年9 月,史光榮決心下海喫螃蟹,大幹一場。他辦理了停薪留職,用40 萬元創辦了自己的外貿公司。這一年,他28 歲。

旅館結緣,生意做到二連浩特

1988 年秋天,史光榮到北京出差,在一個小旅館的雙人間裏,結識了也來北京出差的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化工廠採購員小徐。在這裏,他們一住半月,很快就熟絡了起來。因爲同是做業務的,聊天內容自然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史光榮向小徐講起了他的公司,小徐聽後,脫口說道:“認識你很幸運,我們那裏有很多業務,需要經銷到外省,等我回去幫你留意一下。”

1989 年8 月,小徐突然給史光榮寫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訴史光榮他們公司正在與蒙古國做邊境貿易,詢問史光榮是否感興趣。

讀完信,史光榮立刻嗅到了商業機遇,直覺告訴他,要想擴大公司,就得把業務做到邊境去。於是,史光榮當機立斷,決定親自去考察那裏的市場。來到二連浩特,史光榮見到了公司的負責人,這位姓李的負責人告訴史光榮:“我們主要是跟蒙古國做貿易交換的生意,就是用我們的大米、白麪來換對方的廢銅、廢鐵。”說到這裏,他嘆了一口氣,說:“這半年來,我們從蒙古換回好多廢銅、廢鐵,就算是當作加工材料,也賣不出去。”二連浩特是個邊境城市,當時信息閉塞,交通也不發達,而且與邊境城市做生意需要辦理通行證等一些複雜的手續,沒有人願意做這種勞神費力的買賣。所以,這些廢銅、廢鐵在這裏還真成了一堆“廢銅爛鐵”。

史光榮聽後卻很感興趣,那時他已經做了幾年的外貿生意,知道市場上這些“廢銅爛鐵”很有銷路,就問:“你們有多少,我全都要。”

公司負責人很高興,告訴史光榮他們大概有30 噸廢銅、廢鐵,並對他說,可以以每噸8500 元的價格賣給史光榮。史光榮知道,這些廢銅、廢鐵在山西的市場上,一噸是13000 元,差價巨大。他在心裏飛快地盤算了一下,一噸能賺4500 元,30 噸能賺13 萬元。這可是一筆好生意,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史光榮立刻與他們訂立了一個口頭協議,對他們說:“你們的貨,我全部要了。不超過一週,我帶着支票過來拉貨。”公司負責人很高興,一口答應了。

一週後,史光榮如約把購買30 噸廢銅、廢鐵的支票帶來了,他又在二連浩特市僱了三輛解放牌帶拖掛汽車,把30 噸的廢銅、廢鐵全部裝上車拉到了太原。史光榮沒有把這些廢料賣到回收站,而是拉到太原市的一個銅廠,加工成銅盤球,賣給了河北徐水縣一個加工廠。每噸舊鋼材,史光榮足足賺了1 萬元。

1990 年8 月之前,史光榮一直在二連浩特做進口貿易生意,他用大米、白麪來置換二連浩特從蒙古國換回的廢銅、廢鐵,生意如日中天,越做越大。

初涉蒙古,公司血本無歸

這樣的進口生意做了差不多一年,史光榮心想,與其把差價給了中間的公司,爲什麼自己不直接與蒙古國對接呢。經過考慮,史光榮決定去蒙古國考察。1989 年,蒙古國剛剛經歷了政治的鉅變,百廢待興,市場物資全部依靠進口,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考察完市場後,史光榮像以前一樣,雷厲風行地做了決定,跟蒙古國的幾個客戶簽訂了合同。就在這段時期,史光榮在蒙古國的貿易快速發展,他的個人財富積累也達到了頂峯,然而因爲史光榮不懂蒙古語,跟客戶簽訂合同的所有事宜全部聽從翻譯的,禍患就這樣悄悄潛伏下了。

1992 年,史光榮和蒙古國的客戶簽訂了700 多萬元人民幣的合同,所換物資全部是銅。這年冬天,史光榮把700 多萬元人民幣的貨物全部發給了蒙古國的客戶,一向合作得不錯的客戶,卻開始不按合同辦事,遲遲不交貨,史光榮的翻譯告訴他說,對方答應過一段時間再發剩下的貨物。

當史光榮第三次來到蒙古國催促發貨,他才知曉,翻譯利用他語言不通,私自從與蒙古國的貿易中提取鉅額回扣,導致客戶發貨不積極,找各種理由拖延,最終,史光榮剩下的600 萬元貨物打了水漂。

1993 年,史光榮的公司徹底垮了,從百萬富翁淪落到負債幾百萬元,只在一夕之間,這一年,他42 歲。(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