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明在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和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調研時強調

圖爲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李俊明在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調研。​

本報訊(記者任逢春)3 月12 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李俊明深入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規劃建設的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就整合集聚雜糧科研人才、資源、市場,推進雜糧品質提升、產品創新,叫響雜糧之都品牌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要全面落實習總書記近日在全國“兩會”山東團、廣東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將生態建設作爲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立足忻州雜糧優勢,建設產業融合園區,做實做大做專做強“中國雜糧之都”品牌。

始建於1950 年的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是全省唯一從事玉米育種研究的專業研究所。李俊明實地瞭解研究所現有條件,察看科研設施設備,瞭解專業人才實力,聽取科研成果介紹,詢問發展困難等。他說,忻州是全省脫貧攻堅最大的主戰場,是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大的主戰場,人才和創新在其中尤爲重要,但人才不足、創新不足卻是忻州發展的最大短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作爲忻州唯一的省屬科研院所,有着國家級玉米品牌、創新的實力和一流的人才優勢,在打贏兩個主戰場戰役上具有彌足珍貴的作用。當前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中要適應市場需求,由籽粒玉米向以甜糯玉米爲主的非籽粒玉米轉型,要立足玉米並跳出玉米,對標全國、全世界的一流科研成果,圍繞靜樂藜麥、岢嵐紅芸豆、五寨甜糯玉米、神池亞麻籽等忻州雜糧種植面積和產量全省第一的比較優勢,在雜糧品質提升上由跟跑向並跑邁進,衝刺領跑。要圍繞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突出品種改良、品質改優、效益提升,突出農業科技轉化應用。要用好增益型套餐式土地託管模式下的玉米全產業鏈服務方式,走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路徑,實現技術效應、人才價值、品牌效應的最大化。要全力加快推進省農科院忻州分院掛牌,並以此爲引擎,加大市院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強與忻州師院合作,加強對全市企業實驗室的技術指導,拓寬業務、深化專業,實現市院合作共贏。市委、市政府將爲玉米研究所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環境,發揮深度貧困地區在制度創新、制度供給上的重要作用,當好後勤部長,推動忻州雜糧產業發展。

在規劃建設的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李俊明仔細聽取各功能板塊介紹,並實地察看已具備布展條件的山西省雜糧創新展示中心,要求以國際視野高起點規劃,全面展示雜糧之都的豐富內容。他說,要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將“中國雜糧之都”品牌做實做大做專做強。實就要實打實推進園區建設,大就要拿到國家級資質,專就要將忻州的雜糧特色充分體現,強就要建立起雜糧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老百姓脫貧增收致富,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深度貧困地區改善發展方式的要求,達到忻州發展、農民富裕的終極目標。要着力打造五個國家級品牌,打造10 億斤優質雜糧生產和加工基地,同時要將品牌建設與平臺建設有機結合。園區建設要把雜糧主副食加工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實施好雜糧交易市場、產品質量檢驗、科技創新與推廣、產品與文化展示、倉儲物流、電商營銷、風情觀光旅遊等多個板塊,通過園區的建設加快補齊忻州雜糧有產品缺精品、有品牌缺名牌、有基地缺市場、有產業缺園區的短板,切實把優質雜糧產業培育成爲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把“中國雜糧之都”這塊牌子擦亮叫響,把“忻州雜糧”打造成繼“定襄法蘭”之後的又一“金牌子”。

市領導崔建新、裴峯,市農委、糧食局、國土資源局、規劃局等部門負責人蔘加調研。本報記者 劉紀森 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