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9、10月成都各大樓盤爭先恐後的入市,年末的成都房地產市場,早已沒有了曾經的熱度。

  但筆者發現,建面140 ㎡以上的改善產品,特別是傳統主城區的改善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一如之前,勢不可擋。

  (華潤·金悅灣複覈通過人數 )

  筆者首次關注到這個市場現象是在9月19日,被譽爲“亞洲十大豪宅”的華潤金悅灣256套199-388 ㎡大平層入市,清水均價11500元/ ㎡。這樣算下來,其套均總價大約在300萬左右,最終,該項目總共吸引了5685名購房者。

  如果說華潤金悅灣是特例的話,那麼在金悅灣鎖死5685張房票的情況下,青秀未遮山72套躍層依然吸引了794人報名,剛需中籤率10.88%,普通中籤率3.73%。

  接下來,10月19日攀成鋼豪宅環球匯·天譽取證,240套房源,戶型區間118-210㎡的高層住宅入市,帶裝修均價2.1萬/㎡。此後,套均總價在330萬左右的天譽,再次鎖死3231張房票。

  天譽 圖源:網絡

  改善型產品的熱銷,似乎在告訴我們,曾經被視爲需求少、產品少、去化慢的大戶型產品已然翻身成“新寵”。

  據中成房業2018年9月成都房地產市場月報顯示,9月,成都改善型住宅市場逐漸成爲市場主力,100 ㎡以上產品本月銷售套數佔比達58%。其中,150 ㎡以上戶型成交佔比達到8%,相比去年同期上漲2%。

  而據想住APP統計的49個10月開盤的項目中,除建發淺水灣與桂溪歐苑兩別墅項目,其他最小面積在140 ㎡以上的改善型項目,均表現出不錯的成績,平均去化率在60%以上。

  來源:想住APP

  在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璐看來,“在限購持續的大背景下,大戶型相比小戶型產品更能用好購房者的購房資格,因而目前大戶型產品較受歡迎。”

  140大戶型集中入市,肉搏成都改善市場

  隨着改善大戶型的集中入市,同類產品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近期,改善型項目競爭的典型,莫過於怡心湖“四大天王”的貼身肉搏。

  不過,在一組家庭只能同時報名一個項目的情況下,面積大、總價高的改善型產品,早已不限於同區域的競爭。

  如近期有消息將入市的文儒德與北大資源紫境府。一個在金融城、一個在新川,都在城南且均瞄準了改善人羣,供應的房源多也是四居,面積段從116-249㎡不等。

  有業內人士認爲,如果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鎖定“房票”的最大因素,或許將是區域價值。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內,成都建面140 ㎡以上的改善型產品還有較大體量亟待取證。

  從上圖可知,目前有消息將推新的房源數已超過5000套,其中天府新區就將有6個知名改善項目將推出約3500套改善型住房。這還不包括已選房結束,未清盤的改善型項目。

  成都力道廣告公司總經理朱亞認爲,大戶型改善型產品,原本可作出高溢價,但因限價政策的嚴格實施,在年底開發商需要衝量回款的時候,才導致了年底大戶型產品的集中供應,這並非常態。

  而一位在成都從事房地產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認爲,由於衆多改善項目的入市,市場已出現分流的情況。未來,在更多項目入市的情況下,各個改善項目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而且同一批購房人可能同時是好幾個項目的準購房者,直到開盤當天,結果纔會見分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