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到光伏製造業,全球超過60%的光伏組件都是中國製造的,光伏已成爲中國的一張名片,但中國光伏製造商多爲民營企業,他們的日子很難過,主要是國內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太高,不敢跟歐美髮達國家比,只是對比同槽搶食的國企央企,頓覺自己都是後孃養的。

如果談到光伏應用市場,中國同樣是全球第一的光伏應用大國,但大幹快上後的光伏電站市場也是哀鴻遍野:地面電站投資商被棄光限電和補貼拖欠整得奄奄一息,分佈式全額上網電站投資商也同樣被補貼拖欠弄得揭不開鍋,小型戶用電站由於沒有強制標準導致火災事故頻繁。

剛剛榮獲CREC2018中國十大分佈式光伏系統品牌的南京國綠能源有限公司,則堅定地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自發自用型企業屋頂光伏投資。國綠能源營銷副總蘇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部分地區的企業自發自用屋頂項目,目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我們已經做好資金儲備,計劃在2019年投資100MW此類型項目。” 但蘇勇還藉此機會談到以下獨特看法:

1. 新能源補貼是外敷藥,也有副作用

無論是當年“金太陽”按申報裝機容量補貼,還是後來更聰明的按發電量發補貼,都對行業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隨着光伏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後面光伏項目對補貼的依賴度會降低,但有一個“病根”始終都沒有治癒,那就是水漲船高的項目開發“路條費”(資源獲取渠道費)。光伏補貼力度大的時候,會出現路條方“囤積資源”坐地起價的怪現象,投資商爲了獲取更優質的光伏屋頂資源,必然以支付高額“路條費”爲代價,反倒傷害了補貼的初衷,光伏投資企業也深受其害。(ps:聽說風電行業的項目開發路條費都到0.8元/w以上了,恐怖!)

2. 讓全社會主動擁抱新能源,纔是治本良藥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發佈《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覈辦法(徵求意見稿)》,主要是力圖從電力生產和售電端強制攤銷綠電配額。而那個傳說中的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自願認購體系,由於缺乏配套強制政策或獎勵措施,在新能源界的“朋友圈”裏“炫耀”了一陣後就沒有然後了,圈外人聽到“綠證”都一臉懵逼。如何把“綠證”和全社會的企業和家庭的責任和利益關聯起來,這不是三部委能獨立搞定的事情,更應該上升到更高的國家戰略層面去推動。

“新能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想這不只是我們新能源產業界的事情,更應該是全國人民的事,全地球人的事!我希望國家能夠更重視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提高各種扶持政策的合理性、穩定性和可操作性,讓我們光伏投資商也能喫上定心丸!” 蘇勇說到。

光伏薈張麗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