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听着包青天的传说,知道他是一个有趣的清官,电视剧时常更替着包青天的版本,所以从儿时便知道他是正义的化身,他生来似乎就是为着黎明百姓的清白,从来不错判一件案子,甚至很多时候为审清一件冤案,以自己的性命作保,从不顾及自己权益,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也由于他生来黑面,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包青天。那为什么会有人把他当神明祭拜呢?

其实包拯也不容易,早年考上了进士却没有去当官,因为父母年迈,他为了照顾父母,辞去了官职,在家尽孝,等到父母仙去,而且还守孝三年,才去任职。此时他已经快要40岁,都这把年纪了还想着去当官,是不是大家觉得他有爱好名利之嫌?其实不然,他生性就想从政,想为人民做点事情,先前只是为了父母不得已而为之。孝心可见不一般,他牺牲自己最应该拥有名利的年华,只为父母安享晚年,这种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而当官后的包拯生活也过得极其清淡节俭,每当他为人民伸冤办了实事,人们总是喜欢给他送一些礼物去,但是他从来都不收,他说他知道农民们生活的辛苦,所以作为一个当官的,就应该为人们服务。他的官级步步高升,其中也不乏很多给他送礼想走后门的,或者朝廷权贵办了见不得人的事,想贿赂他免去查办的,包拯从来不待见他们,因为他知道不能因为一点小利益而坏了规矩。虽说当官的有俸禄会比平民百姓过得显贵,可包拯却像百姓一样,过着朴素的生活。

包拯判案从来都是公正廉明,有一日,县衙来了一个农民,鸣鼓告状,说有歹徒割了他们家耕田的牛的舌头,请包拯主持公道。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些官员肯定不会审判,直接叫他回去。而包拯却仔细听他说来,从描述中判断割牛舌之人肯定不是为了利益而这样做,很有可能是仇家故意为之。当时宋朝有一律法,宰杀耕田的牛是犯法的,所以包拯让农民故意把牛拉到市场上去宰杀,那个仇家不明所以,还速度跑去县衙告状,这个案子就破了。事小,可以放任不管,但是管却需要智慧才得以破解,足以证明包拯为人民着想的决心。

包拯的老家在庐州,当他在庐州胜任知州时,他的亲朋好友故意仗势欺人,还故意扰乱朝纲,以为包拯会包庇他们,任他们作威作福,可是包拯并没有像他们官员那样。正在此时,他有个舅舅犯法,包拯不顾及舅舅身份,严加审判,将他舅在公堂上按照律法责打了30大板,亲朋好友都来围观,纷纷说包拯不近人情,而外人看在眼里,都是拍手称快。之后,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便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此事足以证明包拯执法刚正不阿,不管是谁,犯法了就必须惩罚,网开一面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唯有严惩不贷才能整肃朝廷。

包拯还做了一项重大的决定,让人们都记住了他。以前报官是要层层审批,很多朝廷认为的小事都被驳回,还有些中间官吏向告状之人索要金钱,有些告状之人家庭贫困的根本送不起礼,只得将冤屈含在心中。而包拯是真切的看到这些现实,所以他整顿县衙,在县衙门口放一大鼓,只要人们有冤便可敲响此鼓,包拯听见鼓声直接处理案件,让百姓有苦可言,言之有人听,还有人专门办案,办案时大开正门,让百姓旁听,使案件公正合理的宣判。这样的好官百姓怎么能不感恩呢?

包拯为官以来,一直为百姓办实事,从不为事小而不管,他处理的案件大大小小上百件,处理案件公平公正,所以他的故事流传至今,甚至很多版本,全都是他的事迹,可见他在当时是有火,估计像我们现在的名人一样,家喻户晓,受人爱戴,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放鞭炮欢迎吧。现代电视剧中包拯常常是黑面出场,额头有一个象征明镜的月亮,故意装扮成此模样,让人记忆深刻。而电视剧中的故事更是把包拯描述得出神入化,似乎他就是一个奎星转世,他的大殿的匾额上写着公正廉明,正是他这一生的信念,他靠着这信念支撑着,成为了时代相传的清官。青天明月,正是说的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