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風口下,險企搶灘佈局已是常態。近日,太平金科、衆安科技接連獲股東方“資助”。11月7日,中國平安更表示,預計未來十年,其將向科研領域投入1000億。然而,看似“藍海”的保險科技領域,卻也面臨研發費用高、投入難持續、技術成果難轉化等“硬骨頭”。

搶灘之後,未來經歷優勝劣汰,保險科技公司存留幾許,又是否將出現寡頭集中趨勢?對此,業內專家對藍鯨保險表示,這或將由公司屬性決定,純技術公司或有壟斷趨勢,但險企系科技公司,由於涉及競爭及客戶信息安全等因素,險企難“交心”,難形成壟斷之勢。

點面共謀,保險科技公司何所求?

近日,太平人壽與太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養老”)、太平金科簽署增資擴股協議,約定在太平金科現有0.3億元資本金基礎上,以現金支付方式投資1.7億元,以增加其註冊資本金,其中太平人壽出資1億元,持股佔比41.58%,太平養老出資0.1億元,持股4.16%。

據瞭解,太平金科面向保險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爲太平保險集團及其下屬專業公司提供信息化服務及運營服務。

據太平人壽介紹稱,增資款主要用於太平金科進一步提升整體IT、運營水平,提升對太平人壽的運營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保險科技創新,並對外提供服務,實現經濟效應”。

無獨有偶,兩月前,衆安科技亦獲得股東衆安保險的“資助”。

“爲完善衆安保險的戰略佈局,加快衆安科技迅速搶佔金融科技前沿的步伐,公司擬對衆安科技增資人民幣9億元”,衆安保險直言道,同時表示將加大新技術商業化應用的投入。

近年來,保險公司通過發起設立科技子公司,認購科技公司股份的案例已不在少數,“保險+科技”已然成爲潮流,藍鯨保險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太保(601601.SH)在內的多家險企均已在科技端發力。

保險系科技類子公司

伴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升級,爲險企轉變經營模式,建立優勢提供了時機,這也是多險企欲搶佔科技“高地”的初衷之一。

“科技對於險企業務鏈以及價值鏈的賦能作用,越來越受到行業關注,包括與科技公司合作,或自行成立科技公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分析道。

事實上,險企佈局科技及科技相關領域,有多種謀求。細化來看,首先是以自身需求出發,進行科技賦能,以中再集團籌建的中再巨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爲例,由於業務性質,中再集團對巨災保險有較高的關注度,而科技可以幫助分析巨災發生規律,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運用於防災減損、查勘定損等。

其次,則是掌握核心技術,在自我賦能的同時,對外輸出,謀取收益。舉例來看,平安旗下平安科技公司主要在人工智能、智能認知、區塊鏈技術等領域,打造集約型科技平臺,輸出渠道包括保險等金融領域以及醫療、大數據行業等。

衆安科技通過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積累技術優勢,並向保險及其他相關金融行業進行技術輸出,涉及場景包括保險生態、信貸相關以及健康醫療領域。例如,在互聯網平臺搭建方面,橫琴人壽則通過衆安科技的服務,搭建業務支持系統,以滿足業務開展需要。

藍海廝殺,卻易陷研發盲區

但不可忽視的是,作爲外延性的技術創新,保險科技要求門檻高、投入大、週期長,儘管關於“保險+科技”的看好聲並不少聞,然而險企能否把握機遇,使保險科技平穩轉化落地,以及在科技“藍海”中拼殺出一條道路來,尚難下定論。

“僅僅從給母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的角度來進行保險科技探索,肯定不如專業的科技公司成本低”,一位保險科技人士對藍鯨保險說道,某種程度上,險企基於自身的探索更多是出於保護客戶資源和提升公司生產效率的目的。

“從科技角度來看,保險科技市場是藍海,從投資角度來看,則是紅海”,上述科技人士說道,行業有較多需要改進優化的業務環節和模式,保險科技市場容量大,儘管前景廣闊,但實際紮根於技術,且能夠實現技術轉化的險企科技公司少之又少,投入產出不對等,容易導致研發“盲區”,“市場上多數公司,有想法就開始講故事”。

此外,居高不下的持續投入或也使得不少實力欠佳的科技公司“止步不前”,而這也與研發產品是否具備可複製性,能否覆蓋科研成本相關,“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同樣在科技領域適用。

11月7日,在香港舉行的以科技爲主題的投資者開放日上,中國平安副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兼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即表示,平安對科研的持續投入正在取得成果,同時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平安的科研投入將達1000億元人民幣。

“巨頭”在前,寡頭壟斷趨勢是否會在保險科技公司間上演呢?

“保險科技公司會有集中的趨勢,但關鍵要看企業的屬性”,上述技術人士分析稱,“如果沒有任何保險業務相關屬性,最終一定會形成寡頭”,但其提醒稱,有業務背景的科技公司,最終都很難平臺化,“在業務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其他機構的排擠”。

“保險系科技公司很難寡頭化,大多數是技術應用,而非技術創新” ,一位專注於車險科技的業內人士對藍鯨保險分析稱,以車險爲例,技術運用主要受服務範圍、用戶價值、業務規模等因素影響,且各保險公司之間存有競爭關係,很難真正意義上“交心”,“關係不對等,組織決策漫長,項目制預算分配,結果導向的風險,都會對合作產生阻礙”。

而受限於投入與轉化壓力,亦有險企通過藉助大平臺的“東風”來實現科技化。近日,大地保險即與百度聯合創立“大地-百度雲實驗室”,通過百度平臺引流,以數據分析來挖掘客戶需求。

“這也是彎道超車的機會”,該位車險科技人士指出,基礎技術是相通的 ,目前,百度,騰訊,阿里,京東,華爲均提供了相應對接險企的科技服務服務,“保險公司只需要業務嫁接和個性化部署”,同時,其也提醒稱,或存數據泄露風險,但相較於險企自行投入科技相比 ,或更具可行性。(藍鯨保險 李丹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