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跳不过去、必然要提起的二个重要人物。诸葛亮VS司马懿,诸葛亮是输家而司马懿是赢家,此二个都是权臣也是忠臣,但结局却完全不同,诸葛亮成为忠臣的代表,而司马懿的历史形象犹如一个小丑。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诸葛亮同样也是一名权臣,刘备死后蜀国政事不论大大,全部由诸葛亮决定。这说明诸葛亮的地位实际上就是如同皇帝,而且超过一般丞相职权,诸葛亮还有教导监督刘禅的权力。在后主刘禅选妃一事上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权是政军大权在握,而且连刘禅后宫之事也要插手。

刘禅喜欢美女,所以想要增加后宫妃子人数,当他把想法告诉此事负责人董允之时,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为由上书拒绝了。据《三国志》记载,“后主惮之”,董允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黄门侍郎,刘禅作为一个皇帝怎会怕他呢?原来董允的老爸董和与诸葛亮关系非常好,正因为董允有这样的关系在,才有胆量拒绝皇帝的命令。从这一点侧面反应出,诸葛亮是不喜欢也不允许刘禅增加妃子人数。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忠臣,但同时也是权臣。权臣指有权势之臣,多指专横的掌权大臣,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是满足条件的,在他掌握蜀国大权之时,国家方针完全由他掌控。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权臣的印象反而浅许多。

司马懿真正掌握魏国军政大权,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后,司马懿最多只做为辅政大臣,虽然也有权势,但相比曹氏宗亲一直处于弱势。高平陵政变是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而司马懿是公元251年八月去世,所以司马懿真正作为权臣的生涯时间很短,权臣的烙印非常浅。

司马懿诸葛亮都是权臣,这个好理解,但此二人都能称忠臣吗?诸葛亮当然没问题,关键在于司马懿。司马懿其实称得上是忠臣,因为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忠臣的标准。司马懿从出士到去世,从来没有说过要篡夺曹魏大权的话,在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也没有说过类似曹操‘如有运气当周文王足矣!'的话。再者,司马懿在政治上劝谏魏帝不要大兴宫殿,在军事上平孟达拒西蜀,在经济上搞军屯、修水利、推广民屯,这些都是在稳定发展魏国,对曹氏政权是有极大的好处。从司马懿的言语和行为上看,司马懿不仅是能忠,而且也是忠臣。

如果司马懿有篡夺曹魏政权之心,他就不会劝谏魏帝奢华生活、兴修宫殿,同时他也没必要与曹真、曹爽等曹氏宗氏互斗。因为曹氏宗亲行为越霸道,生活越奢华,才会更容易失去权力。司马懿为了魏国民政的发展,不惜得罪曹氏贵族,这完全是大忠臣的表现。因为长期以来,司马懿根本不是曹氏宗亲的对手,所以才有曹洪对司马懿说‘如杀了你,皇帝会不会处罚我二十军棍呢’的狂妄之语。

诸葛亮对于蜀国有功也有过,功是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他的过是北伐曹魏。诸葛亮的功当然非常重大,但他的过也相当重,主要是表现在不顾蜀国弱小,屡次北伐,造成蜀国内部消耗严重,百姓生活艰苦。反观司马懿,好象只有功没有过,特别是对魏国民众而言。

在军事上,司马懿平定孟达、智抵西蜀,对魏国的稳定有重大的贡献;平定辽东也是大功一件。特别是抵抗诸葛亮一事上,司马懿的表现非常值得肯定。司马懿是一个文官,军事才能与征战沙场多年的曹真等人无法相比,所以面对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遵守了魏国对蜀国的一贯方针,就是据危而守、拖死蜀国。

在经济上,司马懿的贡献也相当大,兴修水利,推广屯田,重视民生。诸葛亮北伐的结局其实是早已注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国强大而蜀国弱小。从人口、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蜀国都无法与魏国相比,诸葛亮知道,而司马懿也知道,所以诸葛亮才要放手一博,凭他绝世聪明希望能逆转局势。而司马懿也知道阵前对仗,他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以拖为主,直至拖死诸葛亮。

司马懿生前对魏国有大贡献,而死后又要求简葬,以平常衣服殓葬,不树不坟,不设明器。司马懿虽然最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但他的名望还是很高的。司马懿死后,毌丘俭、文钦讨伐把持朝政的司马师,檄文中对司马懿依然很尊重,称其‘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按道理而言,诸葛亮能流芳千古,司马懿就算不能和诸葛亮一样,但他的形象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小丑啊?原因何在。司马懿的小丑形象主要是表现在‘空城计、火熄上方谷'等典故之中。

其实司马懿的名望,最开始并不差,他的形象之所以崩塌,完全因为他的后人,跟司马懿本身关系并不大。司马懿的后人第一是篡了曹魏的政权,第二是在永嘉之祸后开始了五胡乱华时代,由此司马懿的名气就开始被毁败。司马懿是晋朝的奠基者,所以不得不为后人背锅,而五胡乱华对汉人而言太过沉重,是一段不愿意提起的历史。由此司马懿的形象也就越来越负面。

所以,尽管都是忠臣权臣,诸葛亮成为流芳千古的贤相,而司马懿因为后人的关系被描写成为了个小丑,这也是他的悲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