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幀察點

3月30日,日本防衛省發佈公告,即令和2年度“美軍再編”相關的“航空機訓練移轉”(RTA)相關內容。公告中稱,該訓練是爲了提升日美之間軍事設施通用性,同時減輕駐日美軍嘉手納基地附近噪音——也算是當地日本老百姓日常抗議的內容之一了。

▲這個內容也算日常

根據內文說明,駐紮在嘉手納、巖國和三澤的美軍戰鬥機,將轉場至千歲、三澤、百里、小松、築城、新田原等航空自衛隊基地,以及關島等地進行訓練任務。從上文的標題中可以看出,這屬於自本世紀初以來,駐日美軍“再編”的相關事宜的一部分。

▲三個基地的位置,基本能夠覆蓋駐日美軍主要作戰方向

從上圖可見,駐日美軍的戰鬥機部隊,主要分佈於嘉手納、巖國和三澤三地,其中駐嘉手納(Kadena)基地的是美國空軍第18聯隊的F-15C/D,駐三澤(Misawa)基地的是美國空軍第44聯隊的F-16C/D,而巖國(Iwakuni)基地則駐紮美國海軍第5艦載機聯隊(CVW-5)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聯隊的VMFA-121(目前裝備有16架F-35B)中隊。

▲由於三澤基地以對俄爲主,因此嘉手納基地的美空軍F-15C/D和巖國基地的美海軍F/A-18E/F等,是我東部戰區航空兵部隊更經常遭遇的美軍戰鬥機,隨着F-35B逐步形成戰鬥力,這些隱身戰鬥機也正成爲我軍需要面對的對手

這三個基地的情況也有不同,嘉手納基地是美軍專用,巖國基地是與民用的巖國空港共用機場設施,三澤基地則是美軍與日本航空自衛隊共用。其中具備兩條起降跑道的嘉手納基地不僅規模最大,裝備機型最多(除戰鬥機外還有KC-135、RC-135、E-3以及海軍的P-8A等數量衆多的大型機),還是周邊居民區最密集的一個基地(僅有同在沖繩縣的普天間基地周邊居民區更多,不過該基地一來即將搬遷,二來該基地主要裝備直升機與V-22傾轉旋翼機)。這就造成自80年代以來,就總有來自該基地周邊民衆涉及噪音的投訴。

▲三澤(上)、巖國(中)與嘉手納(下)三個基地,可見三澤基地周邊農田較多,而巖國的跑道靠海一側,所以有着兩條跑道、規模最大的嘉手納基地的擾民情況是最嚴重的

2005年10月29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共同簽署了《日美同盟:面向未來的變革與再編成》(一般稱之爲“共同文書”),在這份文書當中,就提及了將嘉手納、巖國與三澤這些美軍航空設施的訓練任務,向其他軍用設施“分散和擴大”,同時開始着手實施2004年就敲定的將部分駐沖繩陸戰隊撤到關島的計劃。

▲2005年所簽訂發佈的“共同文書”

在這份文書當中,還提及了將駐日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從厚木基地轉移至現在的巖國基地(兩個直升機中隊除外),理由同樣是降低飛行訓練對附近空域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的影響,目前這一轉移已經完成。

▲除了美海軍直升機部隊之外,厚木基地現主要用於駐紮海上自衛隊第4航空羣第3航空隊的P-1,以及51航空隊的C-130R等固定翼大型機

雖然陸戰隊撤到關島這事兒還是“有生之年”,但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後,美軍戰鬥機飛赴各自衛隊基地進行的場景就逐漸增多了起來、而在這十年當中,這種“訓練移轉”,包括陸戰隊向關島轉移的意義,就不止是出於“降低擾民程度”這樣簡單的“親善”理由了。

▲2013年,駐嘉手納美空軍第18聯隊44中隊的F-15C轉場至小松進行訓練

▲2016年,當時駐巖國的海軍陸戰隊第2聯隊VMFA-224戰鬥機中隊的F/A-18C赴北海道千歲基地進行訓練

早在“共同文書”簽署的2005年,美國蘭德公司在其題爲《美軍地面部隊如何投入全球各個潛在危機地區》的專項研究報告中,就提到了中國軍隊威脅美軍在日、韓等國的基地,擾亂美國的戰略佈局,並遊說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不允許美軍使用其軍事基地,爲美軍部署造成困難的“可能性”。

▲不過有一說一,即使打擊距我海岸線最近的(仍有600千米以上)嘉手納基地,2005年時的我軍第二炮兵常規火力密度還是不足

隨着2009年國慶大閱兵中,長劍-10陸基巡航導彈和東風-21C中程彈道導彈這兩款我軍第一代“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的集中展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在2010年的一份論文中認爲,第二炮兵可“選擇性”地攻擊駐日美軍機場,讓美軍無法發揮空中戰力,從而失去插手臺海衝突的機會。

▲關於“撒手鐧”的故事,我們之前也提過一點

等到蘭德公司2012年的另一份報告《對華衝突:前景、後果和威懾戰略》中,就已經承認,“近期,中國將具備可以威脅到美國陸地和海上軍力投射平臺的能力——也就是威脅美國的空軍基地和航空母艦。這一地區的軍事平衡正在轉變,這一趨勢看起來是不可逆轉的。”

▲在2015年那份更著名的報告《中美軍事記分卡——兵力、地理及不斷變化的力量平衡》中,蘭德公司則公開表明了“第一島鏈將無險可守”的觀點

雖然在近5年的美國軍內外各類報道中,關於“要是給第一島鏈加個蓋能不能守住”的議論裏,除了分析火箭軍的裝備之外,還普遍強調我軍航空兵力量的進步對打擊火力密度、打擊波次銜接等領域帶來的變化。其實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空軍一線轟炸機部隊使用轟-6K全面替換老式轟炸機上,戰術航空兵的任務仍然是以掩護爲主;但隨着殲-20和殲-16入列東部戰區空軍,這個比轟-6K更靈活、攻擊方式更多樣的“挖眼睛-捅刀子”組合,確實正在演練斬斷第一島鏈上強敵爪牙的新戰法。

▲轟-6K歷次受閱時不變的組合——長劍-20/20A空射巡航導彈和鷹擊-63B空地導彈,也不是白混搭的:前者能夠在遠離敵攔截的上千公里之外安全發動首輪攻擊,後者則適合在敵防空網被撕裂後突防到數百公里再使用,發揮其更高的打擊精度

不過在這段時間裏,第二炮兵/火箭軍的新彈種那也沒閒着:雖然東風-16由於種種原因錯過了2009年大閱兵,但這款相比東風-21C在陣地準備時間等快反指標上更爲出色,適合對反擊能力極強的強敵進行短促猛烈打擊的彈種,確實對得起部隊的等待;它和同在2015年大閱兵上首次亮相的長劍-10A一起,構成了時至今日火箭軍對第一島鏈重點目標打擊的拳頭力量。

▲具備多用途載荷能力的東風-16,曾在模擬打擊強敵海外基地的演習中,展現了對上級臨機選擇的目標進行快速精確打擊的能力

雖然現在人民海軍的鷹擊-18系列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也加入了“可選菜單”,但無論是從052D和055的“深坑”數量,還是從人民海軍戰時的主要任務來說,都不大可能像美軍那樣,在“提康德羅加”和“伯克”垂髮裏塞上滿滿登登的“戰斧”;所以在現階段美軍的分析中,仍然以我空軍航空兵和火箭軍作爲主要評估對象。

▲至於在高超聲速反艦導彈自然衍生的陸攻型號出現後,事情又會有什麼變化,就看美國人什麼時候覺得有變化再說

一般認爲,火箭軍的優勢在突防能力、打擊效果和首波突然性上,而航空兵在攻擊展開方向、陣位選擇和發射時機等方面有着更靈活的優勢。當然這兩方面的優勢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前面提到了殲-20帶來的變化,而隨着火箭軍“導彈發射先鋒營”等單位開始接裝最先進的東風-17高超聲速戰役戰術彈道導彈,不僅讓美軍在第一島鏈上加蓋這事兒越來越難搞,日本還在開發中的新一代攔截手段更是望塵莫及。

所以對於駐日美軍戰鬥機部隊來說,平時多練練疏散,的確是有備無患;只要戰時來得及從嘉手納等地跑掉,甭管下一步是近了往日韓其他機場走、遠了奔關島去、加了油興許還能到澳大利亞阿拉斯加啥的地兒緩緩;總之,在現代戰機很難說補充就補充的今天,“留得青山在”,才能爲美軍戰時的後手操作留下更充足的空間。

▲而除非日本人徹底瘋了,否則我們也不可能對全日本的軍用機場進行無差別打擊——儘管這事兒也不是辦不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