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三国文化,甘谷历史文化的辉煌篇章

王效琦 昆云山房 今天

两汉三国文化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郡。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一直到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水郡。两汉时期和三国时期,甘谷留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

甘谷汉简

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发现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的一座汉墓中,共23枚。因这里是陇中黄土高原,不同于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所以将其名之为“甘谷汉简”。

甘谷汉简,简长23.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多系松木制作。每枚正面用隶书分三段抄写,背面编有“弟一”、“弟五”、“弟二十三”等字样。根据与同墓出土的陶罐上朱书“刘氏之泉”、“刘氏之冢”的记载,可以确定这批简牍是东汉末刘姓墓随葬品。简文墨书,出自一人之手。先编后写,索绳二编,留有空当,整齐划一,分为三段,隶书抄写,一枚两行,每枚60余字,其中第五枚74字。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简文内容是当时汉阳郡太守转发给所属县、乡的诏书、律令及敕命文书。第一至二十一枚记的是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年),宗正府卿刘柜关于维护刘姓皇帝宗室特权的文书。第二十二和二十三枚是凉州刺史(刘)治与汉阳太守(刘)济,逐级下移“属县令长”优复宗室的诏书。

这批汉简,简文墨书,出自一人之手。先编后写,索绳二编,留有空当,整齐划一,分为三段,隶书抄写,一枚两行,每枚60余字,第五枚多达74字。字体为规范汉隶,行笔笔画由圆转变成方折,并演绎出骏发之波磔,结体由坚长变成横阔,产生俯仰之势,但又独具风格。在用笔上,改变了秦篆匀速圆转的线条,行笔有迟速缓急之变化,左磔右波,轻重顿挫,起笔藏锋逆入,形成蚕头,收笔藏露兼之,托出独特的燕尾或掠脚,形成厚重而飞动,端庄而灵巧的笔势。在结构上,一改秦篆竖长之形,将舒展、劲健、质朴的点画组成扁横结构,给人以宽绰开阔、严谨豪放的美感。同时,以向背、俯仰、起伏、聚散、剞正、方圆、争让、动静等矛盾双方相互变化,互为依存,给人以和谐、自然、统一、平衡的韵律感。在章法上,每枚书写两行,纵贯行气,横画齐平,每行各有气势,相互照应,右行字形小处,左行字形即大;此行生波磔横书,彼行发竖笔直下,错落参差,极露灵性,真乃布白比汉印、章法启行草,其风采神韵为其它简牍少见。其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不见诸史籍,十分可贵,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甘谷汉简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四大汉简”。

姜维文化园

姜维文化园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距离甘谷县城10公里。主要文化遗存有姜维纪念馆(姜公祠)、姜维墓、姜维母子洞、将军岭、靴子坪等。姜维,字伯约,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距今1804年,凉州上士,蜀汉大将军,三国诸葛亮继承人。

姜维纪念馆由原来姜公祠扩建而成,2000年秋季一期工程建成,背依朱山秦岭,面临渭-波,内塑蜀汉大将姜维像,像高2.7米,寓意姜维27岁时归附诸葛亮。纪念馆内有开国名将杨成武所题写“姜维故里”石碑一块。远处有山峰一座,恰似姜维仰卧于天地之间,似含伯约公魂归故里之情,故名将军岭。岭下为台阶性坡地,而山半坡却徒有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名为靴子坪。据传当年姜维在剑门身死后,马夫冒死带着姜维的一只马靴,昼夜兼程,赶回冀城,向家人报信。噩耗传来,乡亲们哭声震天,泪洒成河,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并在姜家庄南山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以此作为姜维的衣冠冢,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姜维墓,此地因此而命名为靴子坪。靴子坪姜维衣冠冢坐南向北,背负群山,面临渭川,渭水烟波东去,地势开阔。对岸朱圉群山莽莽,环拱映照。一九八八年甘谷县在靴子坪姜维衣冠冢旧址重修姜维陵墓,用青白大石砌墓冢。如今已是青苔布满,绿草茵茵。 中间有一硕大的坟墓,这便是姜维衣冠冢,墓前有台阶九级,代表着姜维曾九伐中原。台阶中间有块碑,上有“远志”二字,意为姜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之意。姜维墓通高3.5米,代表姜维受大任于35岁;半径是1.2米,代表姜维12岁参军,寓意蜀汉建兴12年诸葛亮去世,姜维继承基业,开始执政大权;围墙高6.2米,代表姜维62岁时为国殉难。

“姜维故里”四个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素底红字,以显示姜维一生高尚廉洁,赤胆忠心。墓高 1.2 米,象征姜维 12 岁离家从军,冢围 6.2 米,表示姜维六十二岁殉国。冢前九级台阶,以示将军九伐中原。两侧石级夹一光滑坡面为甬道,上写“远志”二字,借以颂扬姜维的远大志向和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这里山峰秀美,林木葱郁,随着山风的吹拂,枝蔓摇曳多姿,更加激发人们思古怀人之幽情。

杨阜祠堂

杨阜(172年—244年),字义山,汉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汉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后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明帝时,由将作大匠改少府。

杨阜不但卓识远见,而且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杨阜勤政廉洁,在宫内担任少府时,专管宝器、珍膳、衣物等,而他死后则家无馀财。皇帝让杨阜的孙子杨豹继任了少府之职。原甘谷县文昌宫西侧有杨氏家祠,内悬“两代尚书”匾额。两代尚书指杨阜和其孙杨豹。

杨阜之孙,生卒年不详,被封关内侯。凉州汉阳郡冀县(今甘谷)人。

学术研究

《甘谷汉简管窥》杨晓军 论文网

《浅说甘谷汉简》蒋晓牛 , 董小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审美视域下的甘谷汉简》林天山 《祖国》2013年14期

《姜维的招魂曲》李春 《丝绸之路》

雍际春《天水秦文化资源对发展天水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1998年10月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第5期。

徐日晖《论曹魏巩固河西进击蜀汉的威慑战略》载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诸葛亮与三国文化》。

王彦俊著《魏蜀兵戈——天水三国文化纵横》,2000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