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已为刘备定下了图谋天下的大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以荆、益二州为根据地,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就从荆州派一大将北攻南阳、洛阳,而刘备则亲统益州人马杀向关中,如此百姓必然夹道欢迎,等两军会师占领中原,那时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战略的确很好,奈何天不遂人愿,荆州对东吴来说如同项上之刃,无论再怎么和好,东吴也是要把荆州搞到手的,所以还没等蜀汉进兵中原东吴就先夺了荆州,荆州一丢,诸葛亮的战略就大打折扣,尔后刘备违背战略兵发东吴,夷陵一战损兵折将,令蜀汉元气大伤,使事情的发展与诸葛亮的原战略偏离更远。

后经过五年的励精图治,蜀汉的元气才渐渐恢复过来,不过此时荆州已丢,刘备已死,天下也没有大变,显然不是北定中原的绝佳时机,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一意孤行进行多次北伐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志在吞魏而非守蜀

诸葛亮的志向非常远大,他年轻时每以管仲乐毅自比,自视极高,他之所以出山辅佐刘备,为的是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而非为在蜀地苟且偷安 ,如果志向仅限于此,那比之刘璋又有什么不同呢?若如此当初投效曹操岂不是更好?事实上从他出山辅佐刘备至第一次北伐,已有二十一年了,这二十一年光阴,诸葛亮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帅小伙生生熬成了老人家,可是隆中定下的战略一半还没完成,他的心里怎能不急?所以待兵甲略有足备,他就立刻开始了北伐大业,以追求其毕生的理想。

2、以攻为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

蜀汉为何可以凭借一州之地与曹魏抗衡?地势险要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刘备刚入主益州时,北方经过多年战乱,人口已消亡大半,而益州却由于战乱较少,人口并没有锐减,反而接纳了许多从其它州逃难过来的老百姓,故彼时蜀吴分别在东西方与曹魏对峙,力量相差还不是十分的悬殊。

但是诸葛亮明白,中原的发展潜力远比蜀吴要大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蜀汉不先出击,假以时日,等曹魏国力恢复,就等于坐以待毙,将永远丧失北定中原的机会,故此诸葛亮虽知道最佳北伐时机未出现但又不得不尽早为之。

3、老兵将尽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后出师表》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不久赵云就去世了,而他还是五虎将里最后一个去世的,当时蜀汉军中就是面临着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诸葛亮知道如果不趁着还有一部分老将尚在时北伐,一旦等这些老将老死之后,将会出现军中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正因如此他想尽早完成北伐大业。

由此可见诸葛亮虽然知道尚没到北伐的绝佳时机,而且北伐也注定难以胜利,但明知难为而为之,其苦心可见一斑,无怪乎是后世人臣之表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