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都記者毛朝青採訪“烈日下的勞動者”。輿論監督,不畏艱難,海都記者通過暗訪,發現問題,督促整改、解決問題。

N海都採訪組文/圖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馬俊傑、林養東“隨警行動”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石磊磊送上“愛心年夜飯”慰問品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陳燕燕、郭晨“隨醫記”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毛朝青採訪“烈日下的勞動者”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陳恭璋深夜體驗“看不見的民生工程”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調查”重磅出擊,記者張志宏暗訪黑窩點

第20個記者節:記者,記着

海都記者包華

不是在採訪,就是在採訪的路上,這是記者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今天,11月8日,第20箇中國記者節。這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跟大家說說新聞背後的故事。

記者這個職業,除了“酸甜苦辣”,採訪時,我們還遇到過不少險境。探訪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科研小組工作人員走進無人區採訪時,因不熟悉山地環境,一名記者險些跌下山崖,幸虧抱住懸崖邊一棵大樹。

輿論監督,不畏艱難,海都記者通過暗訪,發現問題,督促整改、解決問題。就在上個月,我們披上旅客的“馬甲”,混進羅源縣琅坑村一家非法經營十多年的“黑氣站”暗訪,最終督促部門將其端掉。

當然,我們也有“超人”附體時。今年我們推出了“微心願”,化身“小精靈”,幫助普通人實現小夢想。目前,已幫助700多名環衛清潔工實現小心願。

我們的“馬甲”,總是不停在變。夏日,我們化身“清涼天使”,給烈日下的工作者送去清涼的慰問品。當然,我們也有“高大上”的時候。從數字峯會、海絲博覽會、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到西安的絲博會、上海的進博會,總有海都記者的身影。就在今天,我們還有記者,從上海的進博會現場發回最新報道。

更多的時候,我們身兼數職,不僅能寫,還能拍、能畫,能應用小程序、H5頁面等多媒體手段,讓新聞“動”起來,讓新聞更有用、更有趣。海峽都市報已打造出強大的“全媒體矩陣”。我們呈現給讀者的新聞,早已不侷限於文字,還有視頻、小遊戲、動畫等多媒體產品,全方位、多角度、不間斷地爲讀者提供服務、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