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十二月美良川之战后,宋金刚损兵折将,暂时无法以主力南下向蒲坂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是,宋金刚仍未放弃以少量兵力南下将战火引向蒲坂、袭扰唐军侧后的企图。

美良川之战后不久,宋金刚再次派出尉迟敬德和寻相率领少量精锐骑兵增援困守蒲坂的王行本,李世民迅速亲自抽调兵力南下,在安邑拦截并击败了尉迟敬德和寻相,是为安邑之战。本期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这一场战役。

一、双方的战役企图

(一)宋金刚的战役企图

美良川之战后,宋金刚被斩首二千余级,再考虑到被俘、负伤、逃亡的情况,累计损失当在大几千人。由于宋金刚的基本兵力一共也就数万之众,在遭此挫败后,宋金刚需以其主力与李世民在北线相持,因此无法抽调出太多兵力南下。但是,宋金刚又不想放弃夏县之战后唐军防线在夏县直至蒲坂一线出现缺口的有利战机,因此,宋金刚遂采用少量精锐出击的战法,派出尉迟敬德和寻相悄悄的率领精锐骑兵,南下增援蒲坂的王行本,“敬德、寻相潜引精骑援王行本于蒲坂”(《资治通鉴》)。

李世民平定河东之战(二):再战安邑

尉迟敬德

李世民平定河东之战(二):再战安邑

寻相剧照

由于宋金刚此次出动的兵力不多,即便他成功击败了蒲坂一带的留守唐军,救出了王行本,似乎也无法对关中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宋金刚此举,意在进攻李世民侧后,如果进攻顺利,则很可能西渡蒲坂(蒲坂渡口是有桥的,骑兵通行毫无问题)进入关中,寻机进攻华州的永丰仓,断李世民粮道,迫使李世民放弃河东,撤回关中;即便西进关中未能得手,也可盘活王行本的蒲坂,并以此为据点,袭扰李世民侧后,迫使李世民主力南下,因为对于宋金刚来讲,李世民主力越往南对他越有利,具体我专门有一篇文章《武德二年唐朝河东战局彻底糜烂,李世民自龙门渡河后,全局皆活》,对此有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李世民平定河东之战(二):再战安邑

永丰仓

(二)李世民的战役企图

对于宋金刚的企图,李世民是很清楚的,李世民在武德二年(619)十一月不就便由蒲坂渡河(蒲坂渡口有桥梁),而坚持从龙门渡河(龙门渡口地势极为险峻),就是考虑到了南下蒲州对自己不利,北上绛州才对自己有利。

因此,李世民的企图就非常清楚,必须在与宋金刚进行主力对峙的同时,抽调精锐打掉宋金刚南下的精锐,迫使宋金刚放弃战火南引的企图。

二、双方主将及兵力

(一)唐军主将及兵力

安邑之战由李世民亲自指挥,“世民自将步骑三千” (《资治通鉴》),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安邑之战唐军投入的兵力,史书明确记载为“步骑三千”,步兵和骑兵一共3000人。很明显,这是一支偏师,因为主力仍需留在柏壁与宋金刚对峙。

(二)宋金刚主将及兵力

宋金刚方面本次仍然派出尉迟敬德和寻相这两位骑兵将领。

宋金刚投入的兵力,史书记载不详,但是,考虑到唐军仅投入三千兵力就将尉迟敬德和寻相彻底击败,因此,可以推断,宋金刚此次投入的兵力也不多,当与唐军相差不多,也就是小几千人。当然,人数虽少,却是精锐骑兵,“精骑”,质量很高。

三、交战过程

(一)尉迟敬德和寻相悄然出动

当时宋金刚主力位于绛县,但此前尉迟敬德和寻相曾南下夏县救援吕崇茂。那么,本次出击,尉迟敬德等人是从绛县还是夏县出发的呢?我认为,应该是从宋金刚的大本营绛县出发的。因为此前美良川之战,尉迟敬德和寻相的部队损失惨重,不可能不经整补就再次投入作战,他们应该是先回到绛县,由宋金刚重新补充兵力后,再次投入作战。

李世民平定河东之战(二):再战安邑

安邑之战位置图

这一次,尉迟敬德和寻相采取了“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策略,“潜引精骑”,显然是上次被李世民在美良川打怕了,不敢惊动李世民,悄悄行动。

(二)李世民截击

但是,李世民还是及时获取了尉迟敬德和寻相出动的消息,由此可见李世民情报工作的细致到位。

那李世民如何行动呢?当时,从李世民主力所在的柏壁南下至蒲坂,有两条大路:

一是柏壁——龙门——宝鼎(汾阴)——蒲坂;

二是柏壁——闻喜——安邑——虞乡——蒲坂。

从后来两军在安邑交战的情况看,李世民是不是走了第二条路呢?

请注意,不是!

上述两条大路,李世民哪一条也没走,他走了一条小路,“从间道夜趋安邑”。

为什么走小路,而不走第二条大路呢?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1、当时闻喜处于敌我交会的前线,此前宋金刚就派兵围攻过闻喜,但未能攻下。李世民如走闻喜,消息很可能会泄露。

2、从地图上看,李世民从柏壁经闻喜至安邑的路程,与尉迟敬德和寻相自绛县经闻喜至安邑的路程差不多,而李世民未必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尉迟敬德和寻相出动的消息,则其出动时间很可能晚于尉迟敬德和寻相。此外,李世民的三千兵力中是有步兵的,而尉迟敬德和寻相则基本是骑兵,李世民的整体行军速度也要慢于尉迟敬德和寻相。

因此,为了能赶到尉迟敬德和寻相的前面,李世民走了小路,由于他率领的兵力不多,也使得走小路成为可能,如果率领兵力过多,大兵团行动,就走不了小路了。

而且,为了赶时间,李世民还连夜出动,“夜趋安邑”。夜行军,走的还是小路,在当时的指挥条件下,对主将的统帅调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李世民指挥全军在尉迟敬德和寻相之前顺利赶到安邑,其指挥能力可见一斑。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李世民是很有长进的,晚上再也不迷路了,与义宁元年(617)霍邑追师时,“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世民平定河东之战(二):再战安邑

李世民

(三)安邑交战

关于安逸交战,史书的记载非常简洁:

邀击,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悉俘其众。(《资治通鉴》)

邀击,大破之,追奔数十里,寻相等仅以身免,悉虏其众。(《册府元龟》卷19)

可见,在安邑的预设战场,唐军对正在急行军的尉迟敬德和寻相发起了进攻,将其打得大败。但是,尉迟敬德和寻相率领的毕竟是精锐骑兵,并没有被就地歼灭,而是开始后撤,李世民紧追不放,追击了数十里,请注意,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的考证,从安邑到夏县也不过数十里,据此看,李世民是放胆追击,坚决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的这支骑兵吃掉。

最终李世民基本成功了,尉迟敬德和寻相的这支骑兵部队被歼灭,李世民“悉虏其众”,不过,尉迟敬德和寻相再次逃脱。

至此,安邑之战胜利结束。

安邑之战,再次对宋金刚的精锐骑兵部队进行了有力打击,此后,宋金刚再未试图南下袭扰,河东唐军南线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不过,当时旧隋残部王行本仍然困守蒲坂,威胁蒲坂渡口安全,影响唐军兵力及粮草辎重的安全转运,无异于插在蒲州的一根毒刺。因此,在遏制住宋金刚南下势头以后,李世民立即着手拔掉这根毒刺,是为武德三年(620)一月蒲坂之战,我们下次再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