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按照特徵來劃分,有以下舞種:專業舞蹈、國際標準交誼舞(體育舞蹈)、大衆交誼舞、時尚舞蹈、廣場舞蹈。

其中專業舞蹈包括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間舞、現代舞、踢踏舞、爵士舞;國際標準交誼舞(體育舞蹈)包括拉丁舞(倫巴、桑巴、恰恰、鬥牛、牛仔)和摩登舞(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快步、狐步舞);大衆交誼舞分爲中四、並四、平四、快四、慢四、快三、慢三、中三、吉特巴(吉特帕)、布魯斯、三步踩等;時尚舞蹈有迪斯科、銳舞、街舞、曳步舞、芭啦芭啦、拉拉隊舞、熱舞勁舞、鋼管舞、肚皮舞等; 廣場舞蹈則是一種民間大衆化舞蹈,動作簡單易學,用於健身,廣泛流行。

古裝劇中,以古典舞、民族舞、民間舞較爲多見,唯美的舞蹈畫面與古裝劇的畫面甚貼合,而在古裝劇中運用爵士舞的卻不多見,大型原創歷史傳奇音樂劇《天地運河情》就是一部融入了爵士舞蹈的作品。顧名思義,《天地運河情》是一部與京杭大運河爲主題的劇,通過音樂和舞蹈的語彙體現民族風骨,大膽融入民族、古典、爵士、流行等多種音樂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和萬里長城比肩的中國文化遺產。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2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北京通州時,對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出重要指示。

2017年6月,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工作座談會召開,蔡奇書記提出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大運河功能,擦亮大運河文化符號,使之成爲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誌。

《天地運河情》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代名畫《潞河督運圖》爲靈感來源,從國家戰略高度重新審視並深刻挖掘了大運河歷史文化,歷時八年精心打磨,併成功入選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和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項目。作爲在習總書記提出大力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後湧現出的首部大型原創音樂劇作品,該劇以大膽又富有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首次將記錄了乾隆年間漕運盛況的《潞河督運圖》呈現在舞臺上;同時,京杭大運河的開漕節盛況也將首次從史書中走出來,以舞臺化的表現形式與觀衆見面。該劇由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出品,北京歌德永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製作,並且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天地運河情》虛構了一個發生在乾隆年間的傳奇故事,以隱藏了京杭大運河漕運信息的一幅《運河督運圖》作爲最重要的線索,勾連起一個畫師世家的興衰命運,演繹了乾隆、畫師馮河生以及江南名妓芸娘之間悽美的愛情傳奇,反映出大運河對於帝國興衰的重要價值,通過劇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糾葛,以及人物各自所加持的信念,可以窺見大運河的包容、寬厚已深深地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普遍人格當中;劇中大膽運用現代審美觀念和超現實的浪漫表現手法,藝術化地再現了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有選擇地把大運河的歷史故事,運用浪漫主義藝術手段進行演繹和詮釋,展現了大運河流域絢麗多彩的文化,描繪出一副令人夢牽魂繞的歷史畫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