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诞辰100周年,张权是谁?现在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她的生平和功绩了,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就是歌坛天后,知名度堪比鼎盛时期的王菲。

世上少了一位医生,多了位歌唱家

1919年 4月 12日,在鱼米之乡,江南古城宜兴,一对姓张的夫妇喜得一名千金。为官的父亲为她取了个阳刚的名字,叫张权。果然父亲的官运亨通,很快被调任常州,儿童时期的张权就跟随父母迁居到了常州。

她天资聪颖,自幼酷爱音乐,11岁进入“常州女子师范附小”读书,虽然比同龄人晚入学,但她接连跳级,最后同期毕业,顺利“苏州女子师范附中”就读。

在中学时期,张权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她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音乐老师,教更多的学生唱歌。

但家里的主张让她学医,为此张权与父母产生了矛盾,最终这个崛强的女孩,在已经被医院学录取的情况下,依然退学,重新投考了国立杭州艺专,主修钢琴,后从俄籍教师马巽学声乐。

如果一切顺利,张权将实现她作为音乐教师的理想,然而世事难料,中国大片土地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沦为烽烟弥漫的战场。已经在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学习的张权,不得不跟随学校搬迁到了重庆。

人生如戏,烽火佳人

在重庆,张权有幸与同样学习声乐的莫桂新认识,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两情相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是帅气英俊的热血青年,一个是美丽善良的爱国佳人,同样的爱好同样的正直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老家在东北的莫桂新,想要投身从戎,去沦陷区前线。张权纵有千多不舍,也不得不含泪支持他的决定。为了对彼此的爱情做一个交待,张权给远在江苏的父母写信,请求他们允许自己与莫桂新在重庆结婚。

张权与莫桂新

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1942年元旦这一天,在众多师友的见证下,两位年轻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正在莫桂新准备起身的前夕,张权留校任教的重庆国立音乐学院,给了他们一个意义深重的任务——这对新婚夫妻,出演一对日本新婚夫妻。

发生在扬州绿杨旅社的两件大事

这件事情要追溯到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期间,发生在绿杨旅社的两起重大事件:

其一是,一名被抓来充当日军慰安妇的中国妇女,在绿杨旅社杀死一名日军军官。

扬州绿杨旅社

据当时的京剧票友顾和甫老先生后来回忆说:他从小就生活在新胜街西头的南柳巷,1938年秋冬之际,一天早晨他背着书包去上学,路过绿杨旅社,见很多人在围观,驻足打听,竟说是一名身怀武艺的女侠,冒充被日军征召的风尘女子,前来绿杨旅社。在二楼房间杀死一名日军军官,于凌晨全身而退,不知所终。

为此顾和甫老先生还自赋格律诗一首:

四亿同仇杀寇心,绿杨竟毙一倭军。

风尘侠女知忠义,可惜传闻未记名。

就在这件刺杀事件不久之后,绿杨旅社发生了一件更加蹊跷凄惨的悲剧。1941年,一对日军未婚夫妻,因厌战和不堪凌辱,双双自杀。

具体的情节是一位叫宫毅太郎的日本士兵,征召入伍充当侵华工具来到中国后,他刚刚结婚三个月的新婚爱妻秋子,因受欺骗成为“劳军”妇女,也来到了中国。两人竟在扬州绿杨旅社不期而遇。

而此刻彼此不堪的身份,令他们悲喜、愧悔交加,不由地抱头痛哭,各自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是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战争的绝望,致使他们双双自尽。日军司令部怕影响士兵情绪,命令悄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不许外泄。

大歌剧《秋子》剧照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大歌剧

日军虽然竭力掩盖,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更有诸多中国记者和文人关注了这件事。

1938年4月,《大公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宫毅与秋子》的报道,这篇文章第一次在用文字的形式,详细阐述了,秋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完整人物介绍。

接着1938年6月18日出版的《抗战文艺》,发表在第1卷第9期上有一篇通讯《扬州的日兵在自杀》,说的真是宫毅夫妇的故事。

还有在1939年3月20日出版的中《解放》杂志第67期上,作者冯文彬引用了上述故事,并且改为

“……宫毅就在扬州新胜街大陆旅馆自杀了……同时秋子也上吊死了。”

诸如此类,中国的文人们,参照真实故事原型,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

大歌剧《秋子》剧照

1939年,剧作家陈定在《群众周刊》上看到了同样的文章,他以此作为素材,写成了同名剧本《宫毅和秋子》。后经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最终于1941年完成歌剧的创作,并改名为《秋子》。

这便是我国第一部大歌剧,是中国艺术家结合时代需要、运用西方传统大歌剧模式所创造的新型中国歌剧。

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与当时的喜歌剧对立。

一般指场面浩大,内容严肃,多为历史悲剧或史诗性内容的歌剧

大歌剧《秋子》剧照

歌剧《秋子》造就了张权和莫桂新,而张权和莫桂新也造就了歌剧《秋子》。

张权和莫桂新夫妇,接到任务,主演歌剧中男女主角——日本军官宫毅和他的妻子秋子。从1942年1月31日一2月6日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次公演。由王沛纶指挥,张权任主角。她完美、动情的演唱,连同跌宕感人的剧情一起,深深震撼和征服了山城的观众。

之后的1943年、1944年,该剧在昆明、重庆等地,多次复演,受到了,“大后方”民间、文艺界众多名流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几乎人人皆知这对殉情的日本夫妻,也为他们的悲戚故事感到惋惜和愤慨。

张权以她娴熟的技巧,质朴甜美的音色、清晰准确的语言,非常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秋子的感人形象。

向观众展现秋子对丈夫宫毅的思念与爱意、对战争的控诉与反感,更要体现出这二者交融时碰撞出的火花,即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和对人性的反思。

因为张权和莫桂新的精彩演绎,将这幕在罪恶战争中的爱情悲剧,深深植入中国老百姓的心灵深处,对此而感同身受。

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侵华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以无比残酷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以深重痛苦的罪恶本质。

“女演员谢婉痕流着眼泪说,那时她在南岸渎大学,散戏回校,轮渡已停了,多次在囤船上坐等天明⋯.”

引自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经盛鸿教授说:

“歌剧《秋子》是有历史依据的,它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慰安妇制度的残忍与罪恶。”

歌剧《秋子》当时之所以能一再轰动山城重庆,我认为与张权、莫桂新这两位剧中主人公的杰出的表演是分不开的。——引自蕙草佩兰博客

曹琳认为秋子是一个“为爱生、为爱死”、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饱受战争折磨与摧残的平凡女性形象。她一生忠于爱情、却又受尽战争蹂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平凡“小人物”,也是受害者的典型代表。

结语:

就像扬州绿杨旅社事件一中,那位挺身而出刺杀日本军官的中国女侠,她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机智勇敢的行为,虽然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值得后人传颂。

如果没有诸多文艺先驱们的努力奋斗,歌剧《秋子》一直被深埋在历史的迷雾中,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可能终将被遗忘。

张权用飞翔的歌声,咏叹历史的真相震撼着后人,时刻铭记历史、抵制战争的主题,宣扬了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时代主题,也是对我们现代人人性和良知的呼唤。

参考资料:

张权《回忆我的声乐学习》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

徐迟《张权与中国第一部歌剧 》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