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国家对农村的扶贫政策一直都比较重视,通过了各种方式确保这些人能够积极的脱贫。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有9000多万的兜底保障户,如今已经减少到了3000多万户。按理说在国家的大力政策之下,剩下这些人想要脱贫也非常的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他们是真的贫困,但很多人双手健全,按理说打几个月的工就能够脱贫了,也有专门的人员上门扶贫,教他们养殖的技术。因养蜜蜂产值高,贫困户拒绝养殖,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脱贫?

但有一些贫困户却以脱贫后就不能享受更多待遇为由,拒绝工作人员的上门帮助。比如说某村子中,工作人员教会了贫困户养蜜蜂的技术,并且还提供了蜜蜂,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尽快脱贫。而在1年之后,农户们通过养殖蜜蜂,收入大增,已经达到了脱贫的标准。但这时候却有4个贫困人员将蜜蜂送到了镇子上,表示不愿意养了。主要还是因为脱贫后享受不了各项福利,因此这些人情愿贫困。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1.精神贫困

说白了很多人的思想上一直都没有提升,他们享受到了政策上的优待后,自然养成了依赖的心理,毕竟每个月有生活费,节假日有礼品,养成了他们所固有的懒汉思维。而在帮扶的过程中,贫苦户大多数都是依靠着工作人员解决各种难题,所以说他们的依赖性太强,精神上一直都比较贫困,想要脱贫,首先要扶志才行。

2.宣传不力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已经达到了扶贫的标准,那就不能继续享受着相关的福利,不能享受着工作人员的帮助,村干部也不会对自己有太多的重视,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是不愿意脱贫。所以每次在脱贫单上签字的时候,这些人拒绝签字。但其实我国明确提出,脱贫后还会继续保持着相关的政策,让他们能够稳定的创收,但因为该原则宣传不彻底,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有误解。

3.执行力不够

很多地方虽然表示脱贫后还会继续享受一段时间的缓冲政策,还会继续帮扶着贫困户。还会继续进行着考核工作,相关的政策也能享受。但虽然话是这么说,实际却不是这么做的,很多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够,将他们晾在一边。可见扶贫工作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脱贫,还需要在精神上让他们理解,更需要政策的有利监督,大家怎么看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