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上,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峯,又名麥積崖,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爲紫褐色的水成岩,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這裏山巒疊翠,巖壁陡峭,松竹叢生,清流遍地,麥積山一秀崛起,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

在麥積山的西南面,是裸露的巖壁,石窟就開鑿於此。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而後屢有修葺擴建,到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是我國唯一保存的北朝造像體系最爲完整的石窟,窟、殿、像、畫風韻尤在。

麥積山石窟約在公元734年(唐開元年間),因此地發生了強烈的地震,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羣被分爲東、西崖兩個部分。雖經浩劫,至今仍保存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979.54平方米壁畫,題材豐富,藝術精湛;以泥塑、石胎泥塑爲主要藝術形式而聞名於世,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確實,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麥積山就是一座大雕塑館。

西崖聚集着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萬佛堂又叫“碑洞”,跨進門,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雙手作接引之姿。窟內現存泥塑30多件。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爲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築的,是石窟寺建築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當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抬頭仰望,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遙想工程浩大之艱辛,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

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相傳,北周大都督李允信在此爲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了40萬民工。

山崖上的懸空棧道,是近距離欣賞石窟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女能憑高遠眺,欣賞周圍的景色,還能體驗到腳下棧道的驚險刺激。古時沒有現在方便,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

參觀遊覽佛窟的路線十分簡單,只要沿着山體間修築的木製棧道層層而上,沿途參觀一座座石窟。腳下的木製棧道現在已用水泥加固,所以非常安全。步行在棧道上,在一開始佛窟的規模並不壯觀,佛像較小,很多都用鐵絲網保護起來了。越往後走,佛像的規模就越大,也不再進行隔絕,而且很多窟內佛像都有多尊,十分壯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