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冬在我國民間算是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爲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衆抵禦外敵或餓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爲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溫馨提示: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

立冬,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太陽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爲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今日立冬,立冬小常識,您瞭解多少?

立冬在我國民間算是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爲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衆抵禦外敵或餓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爲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時至今日,立冬習俗有些已經被更改了,有些卻依然沿襲至今。例如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爲“探寶。

今日立冬,立冬小常識,您瞭解多少?

在我國古代時期,將立冬分爲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是指此節氣,在我國北方部分城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爲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今日立冬,立冬小常識,您瞭解多少?

溫馨提示: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爲宜,同時也要多喫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