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一月都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十一月。前有双十一,后有黑五,是剁手剁不停的节奏。

前几天财早推送了一篇《这届年轻人真敢穷》,文章下面的评论大致分为三类。

有质疑文章中所说的超前消费存在的真实性的。

有感慨年轻人被消费欲望绑架了,世风日下,真的不行了。

有表示这口锅我们年轻人不背的。

超前消费是主流趋势

咱们不举个案,用数据来说话。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我国未偿信贷额度已高达756.67亿元,且逾期已超过6个月。这笔数据占据了应偿信贷余额的1.21%,同比2010年逾期额度增长了10倍。

2018年上半年,建行、邮储、浦发、浙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为1.09%、1.74%、1.58%、1.0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20、0.29、0.26、0.20个百分点。

而其中90后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仔细盘点一下近两年你会发现,P2P暴雷,无数家庭财富瞬间湮灭,房价终于消停,但是房价的下跌又让刚买房的人辗转难眠,沪深两市不断下行,数万亿财富蒸发,无数股民被收割。随之质押危机浮现,大股东们也难逃一劫,股权朝不保夕。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烦恼,90后赤手空拳,相对来说烦恼会少一些。

2017年5月,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90后正养成新的“信用消费”习惯,99%的“90后”凭信用消费后会按时还款。中国人重储蓄轻消费,这个一直令经济学家头疼的问题,在90后身上或许有了答案。相较于走“储蓄消费”路线的父辈们,如今的年轻人更习惯信用消费,不再先存钱后花钱。

数据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在越年轻的人群中越明显。近40%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比。

中国银联联合京东金融共同发布的《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中显示,从人均消费支出分析发现,为人父母的80后现已成为了日常消费支出最高的人群,而90后正在奋起直追,年均消费三年来增长了2.7倍。增速方面,90后人群消费增长最快,达到70后增幅的两倍。

不可否认,90后正处在买买买的巅峰时刻。

时代造就的“新穷人”

这个社会总是会无形中给一个族群贴上标签,比如说80后备称为“垮掉的一代”,90后备称为“新穷人”。不过历史证明,80后并未垮掉,90后的未来也未必会“穷”,只是他们当下的消费行为与过去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罢了。

“新穷人”大多出生1990年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个月还需要花掉一半工资用于租房或还房贷。在高生活成本之下依然贯彻着高消费理念,其结果就是虽然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但几乎没有积蓄可言。

藏在惊人消费力背后的另一个现实是,为了凸显他们的消费特点和生存状况,人们创造了许多只属于当下时代的群像标签附着在他们身上,例如“无产中产阶层”、“新穷人”和“隐形贫困人口”等。

英国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中首次提出“新穷人”概念,原指“有缺陷的消费者”,即手中没有足够的钱随心所欲购买必需品,同时他也提到,每个社会都根据特定的秩序及规范模式,以其自身的形象建构穷人,并为其存在提供不同的解释。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却追逐中产的品味和生活方式,导致没有存款、透支消费甚至负债的贫穷。

不过,过度放大消费主义的弊端也是不可取的。90后的消费主义观是根植在骨髓里的一种观念。港剧、美剧、韩剧以及刚好处在第四消费时代的日剧在当时都是鼓吹消费主义的。在观看这些与当时的物质繁荣程度形成反差的影片的同时,这些影片也将欲望生活、消费文化、生活方式的种子,甚至一些理想品牌的名字的种在了每个人的心理。

消费观念激发人的创造力,年轻人追求物欲和精神欲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相反佛系年轻人一旦没有了消费欲望,恐怕在人生的事业这一环上也不会再有太大的动力。

90后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作为今年7月份最扎心的一句话,现实道出了80后中年人的辛酸。不过这句话中流露出90后的那种洒脱,又何尝不是80后初入社会时的模样。

在中国,9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因此,父母的生活水准较高,加之独生子女政策,从小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80后需要还房贷车贷,看起来十分辛苦。可是他们至少拥有了房子和车。可是,95后、00后可能辛苦一辈子也不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买房子(房价已经高得如天价)。现在,对于90后来说,他们是最富有挑战的一代,可是他们的内心对于未来的财富观却并没有期待”。

对比之下,80后的现在或许更加裹足不前,所以80后活跃着“国民老公”王思聪、“国民岳父”韩寒、“最牛80后”金正恩等这样的代表性人物,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大多数80后个体,在生活的重担下创新乏力、无法重现从容选择创业和创新的勇气。所以大多数80后终究活成了放浪不羁的反面,成为了中规中矩的准中年人。

曾经,80后被称作“愤青”一代,相比“愤青”,90后一代更欢迎小众品味,比如来自漫画文化的“二次元”文化。他们在各种亚文化生态中自给自足,建立了一个个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的个性小世界。这些小世界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习惯,但同时与主流社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联。

90后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倾向明显。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学毕业后为了理想自己创业的比率上升了,为了赚钱而创业的比率下降了”。

相比更早的群体,90后显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前者,他们更喜欢共享单车、共享健身等互联网创造的新文化及消费,这些新消费价钱不一定高但足够时尚,与他们倾向的小众趣味、文艺设计一致,而不太喜欢那些跟生产劳动、生产研究、生产制造关联度高的传统经济形式。

此外,90后这一代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焦虑越来越关注到自我个体。新一代年轻人眼界更高,见到了更丰富的世界,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焦虑。

所以,相比更早期的群体,90后这一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社会当中,最为注重个性化发展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代,且开启了崇尚个体主义告别集体主义的一个不可逆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讲,90后这个群体理应会成为中国经济机构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不因循守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化追求带来的去标准化,都会让中国的经济呈现出更有活力的一面。

当然,年轻的一代仍需要达成社会共识,那就是所有的自由和个性化,都需要建立在不妨碍他人正常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此外,由于资本和向上流动的权力仍掌握在上几代人手中,90后这一代人仍然需要跟更早的群体进行博弈,包括“夹心层”80后。

毕竟这个时代带给年轻人的,即是前所未有的咸鱼翻身机会,又是一张挤挤挨挨、随时可能被淘汰的牌桌。这一届的年轻人行不行,依我看,还要等两个回合再说。不怂,是真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