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中,燕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它血统纯正,出身高贵。也是战国时期存在感最弱的国家,俨然一个世外桃源。直到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哙在位时,燕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

燕国的创建者召公以贤能被世人称道,作为召公的后代,燕哙也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在战国这个铁血的时代,如果没有贤能之人辅助是万万不行的。燕哙自知自己能力不足,但他庆幸自己有子之这样的一个办事果断、政绩突出的臣子,他拜子之为相国,甚至在燕哙晚年之时把政务都交给了他。

燕哙禅让

子之表面上为燕国的发展殚精竭虑,但他真实的目的是想图谋燕国。燕哙的心中只想做一个贤人,他想效仿上古时期尧舜的做法,把自己的国君之位让位给贤能之人,在鹿毛寿的建议下,他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把燕国的国君之位禅让给子之。

《史记索隐》:“燕哙无道,禅位子之。”

在燕哙之前,尧舜禅让是传说,在燕哙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君王主动让出自己的王位,燕哙就是封建社会的“逆行者”。

或许燕哙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各国都在加权王权,世袭制度早已深入人心的时代中,这种行为是逆历史潮流的,燕哙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行为会给燕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王位禅让最大受害者不是燕哙,而是太子姬平,这个本该可以继位为新王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失去了王位的继承权,这是多么心痛的事情!太子姬平为了复国寻得了齐国的支持,并且还联络了燕国的贵族们。

齐国的到来并没有让太子姬平当上新王,而是让燕国的政局更加混乱。燕人打开城门迎接齐军,燕哙、太子姬平,子之均被齐军杀害。子之没有抢夺王位,但是人们的愤怒需要发泄的对象,子之或许没有做对不起燕国子民的事,但当他坐上王位的一刹那就成为了燕人的敌人,人民不允许一个外人做君主。

燕昭王

国不可一日无君,燕哙庶出的儿子坐上了王位,这就是燕昭王,燕国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燕昭王从小在动荡中长大,他憎恨入侵者齐国,他的人生就是四个字,强国和复仇。

燕昭王听从郭隗意见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其中一个年轻人得到了昭王的重用,这个人也改变了燕国的命运,他就是苏秦。

苏秦多年怀才不遇,此时得到昭王的赏识,他心中十分感激,昭王把国家大事都交给苏秦,苏秦也决定帮燕国去离间齐国和各国的关系,苏秦从此开始了十六年的间谍生涯。在这十六年中无论苏秦处于何时何地,他仍旧初心不改、一心只为了燕昭王的复仇大业。

苏秦

苏秦在齐国建议齐湣王攻打宋国,齐国成功拿下了宋国,但自己也损失惨重,齐国灭亡宋国打破了列国之间的平衡,齐湣王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齐国成为了天下的敌人,燕昭王等待了28年的复仇机会来临了。

苏秦是一名间谍,而且是死间,功成而身陨,即便齐湣王对待苏秦并不比燕昭王差,但知遇之恩不可相提并论,士为知己者死,昭王就是苏秦甘愿为他赴死的的人。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来了,他带领军队连下70余城,这场战役是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战绩,但最终因燕昭王的王道思想,没有将齐国亡国。前期摧城拔寨是为了复仇,后期围而不攻是燕昭王要彰显仁爱思想,以仁爱服齐,燕国人讲仁爱、懂礼仪,但这最终会害了燕国。

昭王死后,乐毅遭到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逃亡赵国,没有乐毅的燕军很快被齐军打败,这个事件成为燕国由强变弱的转折点,燕国迅速衰弱。

燕国倡导王道思想,又偶尔露出霸道的一面,长平之战赵军40万士卒被秦军斩杀,燕国想趁火打劫,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王道早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想要霸道也没有实力,燕国注定衰弱,只能靠着歪门邪道(刺杀)苟延残喘。

战国七雄,燕国最为古老,传统因此根深蒂固,时代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燕国一直无法摆脱上古的王道思想,在这样一个霸道的社会,燕国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墨守成规就是对时代的亵渎,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如今的时代发展迅速,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守旧的思想逐渐开放,曾经的偏见终究被理智所取代。现在的我们只有兼具“王道”与“霸道”才能生活的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史记索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