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間距一個髖距,然後先抬起一隻腳的腳尖,五隻腳趾向足弓方向內收抓地。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間距一個髖距,然後同時抬起兩腳腳尖,十根腳趾同時內扣抓地,帶動身體向前滑動。

自從人類可以站立行走以來,雙足對我們人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許往往是最不起眼、但功能性、重要性及其重要的部位卻時常容易被我們忽略掉!#百裏挑一#

我們經常談論面部的保養、手臂的如何塑形、雙腿如何減脂,如何爲身體增肌,卻很少談論過有關我們人體的雙腳應該怎樣強化!

練習瑜伽的朋友都會經常接觸到這樣的詞句,“感受你的雙腳牢牢的抓緊地面”,“用你的雙腳去抓實地墊”,對於瑜伽而言,雙腳起到根基的作用,就像我們的雙足是身體的行動的基礎一樣,一棵大樹必須有牢牢的根部才能穩固地矗立在地面上。

沒有牢固的根部,樹木就不可能會茂盛,同樣沒有穩固雙腳,就不會完成各種標準的瑜伽體式,而足弓對我們人體的腳部來說,建立正確的足弓可以幫助腳部均勻承受身體重力,繼而才能幫助身體維持體式的平衡,避免身體各個部位因承受壓力不均而產生各種問題,例如減少關節損傷或者身體疼痛,維持良好的體態姿勢。

足弓不僅在生活中對我們人體整個活動影響很大,在瑜伽體式練習中更是起到基石的作用,當我們沉溺於挑戰各種高難度肢體體式時,進入瓶頸期,越發感覺無法掌握身體時,不妨回過來仔細看一下如何做好最基本的紮實功--怎樣增強足弓,也許會幫助你在瑜伽體式練習中,更好的感知到你身體各個部位傳達出的語言,從而獲得更多的體會、經驗。

足弓由腳部的跗骨、蹠骨連帶韌帶、肌腱共同組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形結構。可分爲前後方向的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內外方向的橫足弓。內側縱弓起到緩衝震盪的作用,幫助分散身體壓力,外側足弓則是幫助身體維持直立姿勢,支持身體平衡。

我們人體的足弓是由衆多上寬下窄的具有特定形狀的骨塊結構組成,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一旦腳部承受壓力時,便會呈降低狀態,使這些壓力傳導至韌帶處,當韌帶呈現緊繃狀態時,腳部的內外肌羣便會開始收縮以幫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狀態。

首先:足弓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的雙腳變得牢固、活動更輕巧靈活、具有回彈性,可以幫助身體承受較大壓力的同時,進行緩衝和減少運動過程中,對身體由此產生的震動作用,保護腳底密集的血管和神經組織,避免起受到過多壓力導致壓迫情況。

對於我們人體的反應機制來說,曾有研究表明有足弓的人,意識更爲覺醒,沒有足弓的人,相比較而言就稍微感覺遲緩一些,扁平足人羣在生活運動中都更易疲勞。

首先:取出一張較厚的牛皮紙張,放置於平坦的地面上,將你的一隻腳用水充分沾溼足底部位即可,不可水分過多;

然後用浸溼的那隻腳去充分踩實在牛皮紙張上,可充分顯示出足部的完整形態即可,然後可與下圖進行比較,判定自己足部的狀態。

對於扁平足的人羣而言,如果是先天性的骨骼發育不良導致足弓缺失,進行相關的足弓增強訓練雖可以幫助強化肌肉,只能儘量減少扁平足的弊端,但無法改變根本問題,無法使足弓重新塑造出來。

而高足弓的人,腳部在承受身體重量時,大多集中在雙腳的前端、後端,使內側的足弓明顯過高,腳背韌帶過於緊繃以致骨骼發生形變,導致足弓弧度變高,更易在生活日常活動感覺疲勞和疼痛,易發生足底筋膜抽痛等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進行相關的足弓強化激活訓練,骨骼是形成足弓的基礎,而肌肉和韌帶是維持足弓的關鍵,正確的強化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足弓周圍韌帶和腳部肌羣力量,從而建立正確的足弓。

1、站姿提腳後跟:

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分開一個髖的距離,身體重量均勻地分佈在兩腳腳掌上;

然後慢慢的同時抬起你的雙腳腳後跟,兩腳的前腳掌壓實地墊不離開,雙腿呈平直狀態,膝蓋不要彎曲,此組動作以十次爲一組,每天做三組即可。

2、站姿先後提腳尖和腳跟:

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間距一個髖距,然後身體向後傾斜,抬起兩腳腳尖處;

兩腳跟穩固身體平衡後,再向上提起兩腳足跟處,前腳掌壓實地墊,維持身體平衡,此組動作以十次爲一組,每天做三組即可。

3、站姿腳趾內扣:

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間距一個髖距,然後先抬起一隻腳的腳尖,五隻腳趾向足弓方向內收抓地;

然後再換另外一隻腳,五腳趾抓地內收,維持3秒後,再進行先後腳趾平展放鬆,此組動作以十次爲一組,每天做三組即可。

4、腳趾內扣前滑:

首先:身體呈山式站立姿勢於地墊上,兩腳間距一個髖距,然後同時抬起兩腳腳尖,十根腳趾同時內扣抓地,帶動身體向前滑動;

注意剛開始時,不必要求滑行過遠的距離,以免造成腳趾擦傷。此組動作以十五次爲一組,每天做三組即可。

5、雙腳踩踏動作:

首先:身體呈平直狀態站立於地墊上,兩腳跟相併,雙腳腳尖朝前;

然後進行交替向上抬起兩腳足跟直至腳掌完全踩實地墊,進行循環的抬起,交替下落動作,此組動作以十五次爲一組,每天做三組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