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處要“思危”,什麼是危,是客觀環境變了,原來支持你的,現在可能成了你的競爭對手。原來不在意你的,現在開始警惕你,給你製造障礙;原來,只是負責職責範圍內的執行,但是現在,還要爲這種職責創造資源。原來,做完了就是做好了,現在做好的標準變了。一句話,在於更多的眼睛在更近的距離關注你了。如何去平衡所有這些關注你的眼睛,儘管這些眼睛包含不一樣的目光。 因此,在高處的人,往往很低調,高調的人總是死的快。因爲,他們要躲開所有這些目光,以便實現自己的理想。

歷史上,那些高調的改革者,也往往沒有好結局。比如“商鞅”,以“酷刑“聞名,最後落得裂車之禍。比如“二王劉柳“的改革,也是不知道如何妥協,如何從細處着手,少觸動人,觸動人的利益。

因此,淡出所有那些關注你的人的視野,這叫“思退”。

“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極大的擔當。

退不僅僅是多受一些委屈,多一些忍耐,多一些低調,多一些禮下於人。而是要讓每個關注你的人,都知道,你和他的立場與利益是一致的。固執己見,只能讓別人覺得你不可理喻,顯示你的強勢,只有讓你加快下坡。

因此,懂得“退”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也是最可怕的人。

退,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不要讓自己總是生活在“衆星捧月”的狀態中,每天“觥籌交錯”,“目不暇接”。而能讓自己從這些紛繁複雜的事務中脫身出來,保持獨立思考,冷靜思考的能力。

因此,退下來後,再思考,這叫“思變”。

思變,最關鍵的是,要綜合形勢發展,爲自己選擇進一步前進的道路,我們畢竟不是雜技演員,我們的目標不是站在鋼索上,而是,走過鋼索,去看對面更美麗的風景,因此,我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三餐飯,一縷衣罷了。

《大明王朝》中說三思:“思危、思退、思變,知道有危險就躲開危險,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裏錯了,往後該怎麼改,叫思變”。

人生,有此“三思”而後行,就已經是不平凡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