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聚焦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依託農村生態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農家生活等豐富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爲社會提供觀光、休閒、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展示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產業形態,具有連接城鄉要素資源、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天然屬性。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既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從市場需求看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發展前景廣闊

1

強大的消費需求

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800美元,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明顯的改變,休閒消費呈現加速增長之勢,我國已經進入大衆化旅遊消費階段,加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消費具有短時、短途、低價、平民化等特點,更加適合大衆化消費需求。

2

龐大的消費人口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城市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36.2%增長到2017年的58.52%。大量長期生活在快節奏、高壓力以及擁堵喧鬧環境中的城市居民,對鄉村懷舊具有強烈需求。

3

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用於解決溫飽的比例逐步降低,有越來越多的收入可以用於文化、旅遊、健康等消費,城鄉居民休閒消費的支付能力明顯增強。

4

充裕的消費時間

隨着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帶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優化,城鎮居民全年休假時間增加到115天。其中,86天雙休日期間的近距離休閒旅遊,勢必成爲休閒消費的主陣地。休閒農業旅遊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客源市場在城市,經濟效益來自城市,要做好“假日文章”,把城市旅遊客源吸引到農村來。

5

巨大的開發潛力

巨大的市場需求要有相應的旅遊產品供給支持。未來,我國待開發的旅遊資源70%以上集聚在廣大農村地區,是今後增加供給的最有效途徑。

在需求的拉動下,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超過50億人次,其中鄉村旅遊達25億人次。

但鄉村旅遊建設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在佈局上,還處在低層次無序開發階段,亟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在功能上,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結構雷同、功能單一,缺乏創意和特色;在管理上,行業標準或規範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導行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政策還比較少。

在區域佈局上

要尊重規律 有序發展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根據各地的區位狀況、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應重點佈局以下5類區域,其他地區要慎重發展,防止一哄而上。

1

大中城市郊區

大中城市周邊的基礎設施完備、都市農業基礎較好、城鎮化水平較高,已構建起農產品生產、休閒觀光、生態環保功能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雛形。該區域應以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爲目標,積極建設以設施特色農業爲基礎,集休閒、觀光、度假、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閒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觀光采摘園和休閒農莊,努力打造現代農業新型產業模式。

2

名勝景區周邊

名勝景區周邊遊客資源量大,餐飲、住宿等接待設施壓力大。遊客遊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之後,一般還希望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品嚐當地美食等,因此可以以名勝景區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爲重點,強化休閒體驗,滿足多元化需求。

3

依山傍水臨草自然生態區

這些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氣候、植被、生態和人文優勢,承載着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涵養等重要生產生態功能。可緊密依託自然特色、生產資源、歷史文化與獨特民風,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生態遊、農業景觀遊、民俗風情遊、特色農(牧、漁)業遊等。

4

少數民族地區

隨着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獨特的民族風情,良好的自然風光,吸引着大量的遊客,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獨特優勢。可依託豐富的資源,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5

傳統特色農區

傳統特色農區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戰場,要在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着力發展景觀農業、農事節慶、觀光采摘、特色動植物欣賞以及農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的休閒農業,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產品功能創意,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拓寬農民致富途徑,提升傳統特色農區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推進方式上

要“五化”推進 體現特色

1

資源“產品化”

將當地農業農村的特色資源作爲旅遊產品來開發,實現資源向產品的有效轉換、產品和市場的有效互動。

2

產品“鄉土化”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生命力源自“鄉土化”,要讓遊客沉浸在“有血有肉”“活的鄉村”環境中。要在飲食農家化、氛圍農村化、環境生態化的基礎上創特色、提水平、優服務,讓鄉味更香、農味更濃。

3

市場“差異化”

分析研究不同羣體的消費喜好,瞄準目標羣體,做好市場營銷。

4

運營“規範化”

完善有關標準,加強監督管理,保障規範化運行。

5

服務“組織化”

強化組織協調,完善配套服務,加強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作者:張天佐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司司長)

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

圖片:韓菲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