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春節前夕,封面新聞記者前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採訪八步沙三代人治沙的故事。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位於騰格裏沙漠南緣的八步沙林場。

2019記者節·我們在現場

11月8日,第二十個記者節。

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路上;

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直播裏、視頻內、報道中;追問事實真相、記錄社會變遷、定格歷史時刻……

新聞時刻發生,封面新聞記者步履不停。

「2019記者節」寒風吹在臉上,再也不裹着沙粒

柳青正在採訪

封面新聞北京中心記者 柳青

報道: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祁連山下三代人 八步沙中一片綠

2019年春節前夕,封面新聞記者前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採訪八步沙三代人治沙的故事。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位於騰格裏沙漠南緣的八步沙林場。當天凌晨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氣溫下降到零下12度左右,腳下的沙摸上去幹燥、冰涼、細膩,沙地上趴着的植被都已經乾枯。記者走了幾步,套着羊毛襪的腳踝就被一種長着針葉的草本植物紮了血口子。用手刨開十公分左右的浮沙,才能看見略帶水分的沙土層。

郭萬剛說,在沙地種樹就是這樣,必須要把浮沙刨開,再往下挖30公分左右,栽種的苗子才能活。他指着遠處的喬木林對記者介紹說,治沙要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灌木、喬木、草本植物,都要因地制宜才能長得好。而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人工干預、自然恢復。他介紹說,那種長着針葉的植物叫做馬齒莧,並不是人工栽種的,而是八步沙治理之後,隨着生態環境的改良,從沙地裏自然生長出來的。古浪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李天智對記者說,像這樣因封育而自然生長出來的植物,在八步沙裏有100多種,“畢竟人工栽種的品種有限,經過自然恢復的植物,生物多樣性要高得多。”

2019年臘月裏,八步沙的寒風吹在臉上,再也不裹着沙粒。郭萬剛望着遠處覆蓋着皚皚白雪的祁連山脈,對記者說,如果當年不治,以沙漠推進的速度,現在荒漠化可能就會越過祁連山,“那就不光是我們古浪縣受苦了。”走到那棵父輩種下的大榆樹跟前,他用瘦小的身體半蹲着像抱孩子一樣抱住樹幹,臉貼着樹皮,笑個不住地說,“你看這棵樹,當年種下的時候還是細杆子,現在一個人都抱不住!”

10月1日,郭萬剛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禮“2019大閱兵”之後,再次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他對記者說,“確實看了(國慶)70週年(閱兵),覺得來之不易,從過去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生活這麼好,我們要珍惜,希望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山清水秀。”樸實的話語滿是真摯的期望。

2019年對於八步沙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3月,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羣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今年9月25日,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羣體被授予“最美奮鬥者”集體。對於這些榮譽,郭萬剛反覆對記者說,“沒想到我們普通農民,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國家這麼重視,給了我們這麼大榮譽。”

如今,包括郭萬剛的侄子郭璽在內,八步沙已經迎來第三代治沙人。三代人堅守,八步沙的綠色正在不斷擴大, 八步沙的傳奇將被更多人記住。

「2019記者節」寒風吹在臉上,再也不裹着沙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