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裏有這樣一句: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40年大概也如是,不差這兩年。詩詞人的情懷,總是相通的——感慨的是變遷,目睹的是欣榮:“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改革開放40年,發展無限、變遷無限。而我覺得,最有發言權的不是崛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也不是高鐵飛騰與高速路的車水馬龍。

只有人,纔是這世界最絢麗的風景線。

武俠小說開山之作《三俠五義》中有個情節,包拯包青天陳州放糧歸途中,遇到了流落民間的李宸妃。文中用詞大約都是瞎婆婆、老婆婆、老太太。而這個瞎老太太多大年紀呢?書裏有,但我不說相信大多數人沒印象——書中有交代,她當時只有42歲。

宋朝畢竟千年了,做不得數。而《三俠五義》作者石玉昆所處晚清年代,其所觀畢竟是不會差,說書時敢說42歲是老婆婆、老太太而沒被吐死,想必是當時社會共識。

戰亂、貧窮、災荒、動盪,人的臉寫着社會滄桑。

而事實是: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有些地域內的40歲女性都是“老太太”了,不信的話,可以翻翻家裏的老照片——如果有的話。

那個年代,六七十歲的女性拄根柺棍出門就跟現在年輕人捧着手機走路一樣普遍。歷史原因是,一大半纏小腳,走路離不開拐;現實因素是,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力衰。

再看看現在,這年齡段的人,差不多個頂個的身手矯健,義無反顧地充當了廣場舞的主力軍。儘管偶爾曝出擾民之類的糾紛,但不得不承認,她們的活力,讓整個社會更加青春。

其實很多爭議也能讀出社會進步的正能量。比如時不常發生的公交車上“壞老頭”欺負不給讓座的小女生事件,大家爭議的話題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其實這是個僞命題,也是改革開放社會向好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試想,退回40年,甭管從經濟考量還是身體能力,壞老頭也好,好老頭也罷,都找個牆根曬太陽去了,哪兒有那麼多老頭沒事兒坐着公交車出門的?當然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了。

再舉個例子,過去出門問個路啥的,見四五十歲的您不叫聲大爺大媽,肯定是沒教養;現在,您遇見60歲的不叫大哥、大姐,那就是您不懂事了。

現如今,40多歲女性,正值花開燦爛。在很多單位中,能成爲工作上的中堅力量,這與前幾十年沒啥不同,不同的是她們因爲容貌保值、閱歷升值而經常是單位不可替代的“顏值擔當”。“42歲的老婆婆”只有“嘴欠”的相聲演員纔敢說。

歸根結蒂,一切社會進步,最終的結果都會體現在人的身上、臉上。坊間不也閒聊,現在人的面貌至少比過去年輕10歲。

改革開放40年,很多文章都提到,我們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人幾百年走過的歷程,輝煌成就有目共睹。而落地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我的遐想在於:“彈指一揮間”,真是40年過去了嗎?也許不是吧?

1978年中國人平均壽命是68歲,2018年爲76.4歲(不同機構數據有差異,但基本相近),我們是不是成功獵取了時間?(文/木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