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读书,难免使人想到如今许多人把读书当作换取回报的付出,读书只为利己,甚至是为了升官发财,大失古人读书尚友之义。他们看戏或听说书时对某历史人物、事件的由衷敬意和感慨,可以说其实也是尚友古人。

古人读书尚友之义

“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见贤思齐》。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18日《南方周末》)

友古人于千载,乃古来许多文人之所愿,甚至是终生之追求。

《晋书·嵇康传》载:“(康)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苏东坡《书〈东皋子传〉后》云:“余盖友其人于千载,则庶几焉。”方勺《泊宅编》谈到唐代诗人张志和时说:“闻同里之高风,遂得友其人于千载。”清袁枚谈及唐人黄滔下第东归诗,叹道:“恨不友其人于千载以上。”

友其人于千载,友,又往往说“尚友”。尚,即“上”之意,就是上与古人为友。《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之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元人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则进一步说:“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所以要与古人为友,是因为当世可以为友的“善士”毕竟不多,像古代那样令人仰慕的人物更少,所以尚友古人。可知欲友古人于千载者,一般是志向远大或志趣高尚者,而不同于现今常说的交友。所以《宣和书谱》云:“豪杰之士,尚友于千载之上者也。”明代高启《凫藻集》推崇这样的话:“古有尚友于千载、神交于千里者,以有所合而同尔。”

王安石、张元干皆有“尚友古之人”句。朱熹《陶公醉石归去来馆》云:“予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陆游《夜兴》:“放翁尚友论千载,不取梁鸿即管宁。”《早自偏门入城晚出南堰门以归》又云:“伯鸾与幼安,尚友或庶几。”刘克庄《念奴娇·菊》:“尚友灵均,定交元亮,结好天随子。篱边坡下,一杯聊泛霜蕊。”《四库提要》谈到《元音遗响》作者时云:“名氏翳如,而遗集犹存,固可与柴桑一老尚友于千载前矣。”柴桑一老,指陶渊明。

古人已逝,自然是见不着的。所谓尚友古人、友其人于千载,其实是说读古人书而识其人。正如韩愈《出门》所云:“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最多切身之感,《读书》云“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纵笔》又云“书中见古人”,甚至《梦中作》也云“读书历见古人面”。爱国名相李纲览古诗有“回观古人心”、“缅怀古人心”、“泛览古人心”等句。刘克庄《书灯》云书灯可“照见古人心”,并非诗语夸张。元好问《感兴》云“静中窥见古人心”,乃用心思考的读书感受。凡此种种,皆可见前贤读书尚友古人之情。

见古人,见古人心,其实就是《孟子·万章下》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就是至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所云:“何以使尚友古人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乎。”读所仰慕的古人之书,想见其为人,增加识见,提高境界,以培养自己的精神、气质、人格等,亦即知人论世、见贤思齐。此方为读书尚友之真谛。如果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自然谈不上什么尚友古人。所以明代赵𬬩《晏林子》谈到藏书时说:“夫积书所以尚友古人,自广闻见,岂徒遗子孙为功名计耶?”

读书尚友,从古人那里学习做人的准则,向古人看齐,不但系个人行为,而且这种道德修养方面事,更是个人内心私密之事。所以宋吕南公《灌园集》云:“夫读书而尚友古之人于悄悄之牖间,孰肯同于尘俗,致见恶之纷纷乎?”舒岳祥《阆风集》论苏东坡云:“岁晚谪居岭海之外,交游息绝,独尚友古人而追和遗音,则言有可寄之地,不至于不吐而逆己,吐之而逆人也。”黄宗羲《宋元学案》这样看某人澹然无闻:“先生之志,尚友古人于千载之上,盖已得夫颜、曾之遗风。义理是非之分,辞受进退之节,皎然明白于世,而处常得终以死,在先生无一恨。”恽毓鼎《澄斋日记》关于尚友古人一段话,更是感人。他读《东廓语录》至:“古之不入俗久矣。求合于古,则必砩于俗,而阉然媚于俗者,且将得罪于古。故士君子宁受多口之憎,而侃侃尚友于千载之上,然后可以对越天地而无愧。”记道:“玩读再四,令人激昂奋发,坚自守之心。”可以想见其会心而深受古人感染之状。可知,自觉而真心以古人为榜样、友其人于千载的人,便有可能达到道德纯备、人格高尚,而近乎古人。

《旧唐书》说王绩“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可见其所性情与喜好。王维有“床头书不卷”、储光羲有“卧览床头书”诗句。刘克庄《水龙吟》词有句为“床头书在,古人出处,今人非笑。”当代名家陈永正先生《杂诗》至云:“失我箧中珠,此心犹自镇。失我床头书,此心亦同烬。”此乃古来“床头书”之谓。所以我们扫一眼某个人的书架,尤其是喜爱而常读的“床头书”,即可大体知道其志趣与喜好。

还有,人们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没有文化不读书的农村、山乡老人,却多是有道德令人尊敬的人。那是继承了自古相传的传统道德。他们看戏或听说书时对某历史人物、事件的由衷敬意和感慨,可以说其实也是尚友古人。

如今,时代不同了,读书,其实还应该包括外国的好书,尚友,自然应该包括洋人,所谓“一国未足,而之天下”。

说到读书,难免使人想到如今许多人把读书当作换取回报的付出,读书只为利己,甚至是为了升官发财,大失古人读书尚友之义。

此外,所谓尚友,对古人仰慕、热爱而见贤思齐,还要是大体有相同的身份,爱好和职业有相同或相近处,比如嵇康之于古之高士,东坡之于王绩,袁枚之于黄滔。正如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所云:“尚友古人,亦须是有古人身份。”所以一般不说尚友孔子,更不说尚友某帝王。如果有人有意学帝王,甚至欲学暴君,虽也是“尚友古人”,但却不是古来所说的“尚友古人”,而是歹人学坏了。

马斗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