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隆庆元年(朱载垕执政首年),大明国库仅存白银135万两,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政府一年的开支便达到了553万两之多,也就是说,泱泱大国的国库存银仅够三个月的开支。明穆宗朱载垕画像。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明代的长城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画像

提起在位仅短短六年的明穆宗朱载垕,不少人可能没啥印象,甚至在记忆中的明史上被忽略淡忘。

因为作为明朝第12个皇帝的他,既不如“治隆唐宋”、开创大明近三百年江山基业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赫赫有名;又不像营建北京紫禁城、开创“郑和七次下西洋”等壮举的明成祖朱棣那样声名远播,令人印象深刻。

有人说,这很有可能是朱载垕在位时间过短,从公元1567至1572年,只有区区六年光景。

可是在位时间短暂,就完全意味着政绩一定给“差评”吗?!

如历史上耳熟能详的隋炀帝,人家在位也仅仅13年,却“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创立科举、营建东都、平定江南、收服突厥、开发西域”,可谓“利在千秋,功在当代”,做了其他皇帝几十载,乃至一个朝代都做不完的大事情。

其实,历史上的明穆宗朱载垕也是这样的一位——在单个“五年计划”里,却吃惊地完成“半个世纪工程”壮举的高效率杰出皇帝。

1

成功解决困扰大明王朝多年的“南倭北虏”棘手问题。

从明初的“土木堡之变”到嘉靖末年,来自北方蒙古部族的威胁,一直是让大明王朝寝食难安的头等忧患。

朱载垕登基前的明朝中后期,由于武备废弛,军事积弱,蒙古部落中的瓦剌、鞑靼相继南下侵扰,明嘉靖中期起,俺答汗称雄于蒙古各部,形成最大的边疆威胁。

然而,在处理边疆事务方面,明穆宗堪称措施得力,政绩斐然。

之一,用人不疑,大胆选拔最优秀的戍边良将王崇古、戚继光、谭论 ,充实边防。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十月,明穆宗召战功卓著的倭名将、著名军事家、福建总兵戚继光入京协理北疆边防事务。次年任命他为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戚继光将其抗倭精锐部队的练兵诀窍,移植到长城边境,收效十分明显。

大将王崇古曾参加抗倭战争,立有军功。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调任宁夏巡抚之后,能征善守,功绩卓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朱载垕刚刚登基,就力排众议将其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宁夏、延绥军务。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三月,朱载垕又相继提拔另一位抗倭名将谭论为兵部左侍郎(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副部长),总督蓟州、辽东、保定边防的军务事宜。

选拔这些运筹帷幄、能征善战之著名军事将领把守北疆要塞,使火烧眉毛、四面告急的北部边境很快安息下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朱载垕不仅善于用人,而且用人不疑。

在当时,不论是任命谭论还是提拔戚继光、王崇古,都不乏朝野大臣多次弹劾、打小报告,可是人家大老板“穆总”始终不改初衷,力排众议,支持到底。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戚继光雕像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风雪中巍然屹立的长城

之二,大修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抗倭名将戚继光考察蓟镇边关“长城”之时,发现其边墙破败不堪,且未修筑墩台(敌台),既无法抵御披坚执锐的蒙古铁骑兵内犯,又无法在被对方围困时坚守。

便与总督谭纶一同向皇帝提出了加固长城边墙、并在三海关与居庸关之间修建墩台(空心敌台)3000座的建议,穆宗皇帝立即批准实施(后因财政问题被削减至1000多座)。

针对在修建、加固长城中“浪费钱财、修之无益”的流言蜚语,朱载垕在圣谕中严厉表态:“修筑墩台,已有明旨,(谭)论宜坚持初议,尽心督理,毋惑人言。如有造言阻扰者,奏闻重治”(明实录·穆宗实录》)。

经过两年多紧张和艰苦的施工,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春到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秋,由戚继光主持修建的“空心敌台”第一期工程大功告成。由此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2000里长的边防线上,傲然矗立起1000多座坚固/实用/壮观的敌台,使明军进可攻退可守,实现了戚继光这位著名军事家“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积极防御思想。《明史》高度评价此举:“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之三, 积极调整对蒙政策,俺答汗封贡,开通互市,“化兵戈为锄犁”。

在对蒙策略方面,朱载垕因势利导,成功解决了“封”、“贡”、“市”三个关键问题。

“封”指封俺答汗为王及其子侄为官。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朱载垕慷慨痛快地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先后被分为都督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职位,此举犹如“四两拨千斤,一指定乾坤”,迅速稳定了蒙古部族的人心。

“贡”是指俺答汗要定期向明王朝入贡,即确立了蒙古各部对大明中央政权的从属和管辖关系。

“市”指的是“互市”,即在边境指定地点,允许蒙古各部与明朝商贩有限度地通商,互通有无。

穆宗接受张居正和高拱边境互市的建议,采取施加压力和大量思想工作,陕西三边的互市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通过加强武备,俺答汗封贡,互市通商,明穆宗开创性地结束了蒙古各部与中原王朝近200年兵戎相见的对立棘手局面。

对此,内阁首辅高拱曾不无感慨:“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便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伏戎记事》)。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高拱画像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蒙古骑兵

2

革弊施新,开源节流,国库日盈。

明朝中后期,随着北部边疆连年用兵,皇室俸禄大量增加,明朝政府的国库日渐空虚。

隆庆元年(朱载垕执政首年),大明国库仅存白银135万两,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政府一年的开支便达到了553万两之多,也就是说,泱泱大国的国库存银仅够三个月的开支。

01开源 在朱载垕大力支持下,内阁首辅张居正采取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针对明中后期豪强权贵大肆兼并土地、隐瞒田产数量、拖欠国家税赋的严重情况,张居正在全国之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田赋催收”运动。

明文规定,隆庆朝以前的拖欠的田赋一概免除不究,隆庆元年至四年的拖欠田赋免除三分,征收七分;拖欠七分中,每年连征三分。并将此催收任务完成好坏与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挂钩”,完不成任务者,革职严办。

02节流 明穆宗在登基前当裕王时,就经常微服私访,考察民生,关心时事,了解物价,即位后更是以身作则,率先示下,对皇宫中的奢侈浪费、不必要开支,予以坚决抵制。

史载,穆宗即位后不久,一天他突然脑洞大开想吃果饼,就安排宫廷内侍去办理。这时宫内置办部门以为“发大财的”机会来了,便虚开了一张购买面粉、白糖、松榛、食油等物品的长长采购清单,好家伙,东算细算,足足需要支付纹银数千两。

谁知,穆宗呵呵一笑,当面戳破了他们的白日梦和小伎俩——这个区区果饼在长安街上采购只需要白银五钱,你们怎么会花这么多银子呢?

据《明史》记录,穆宗“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他光吃饭一项,就省下白银数万两之多,呵呵,真真是名副其实的“节俭标兵”啊!

正是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到朱载垕儿子万历皇帝登基的第十个年头(公元1582年),全国仓储存的粮食已经可够十年之需,国库剩余的存银达到了400万两,明朝政府的财政危机得到全面扭转和化解,史称“帑藏充盈,国最完富。”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嘉靖皇帝画像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张居正画像

3

开放海禁,鼓励商贸。

与彼时封建社会“重农轻商、闭关锁国”的其他皇帝不同,不得不说人家朱载垕还是一个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眼光颇为长远的政治家。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大明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当时国内工艺精湛的丝绸、刺绣、瓷器、茶叶等产品,在西方需求量极大,且处于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而那时国内渐趋货币化的市场,也对外国大量的银元、白银有极大渴求。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对海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国外进行海上贸易。

史学家称这是继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国内对外贸易的又一大壮举,该政策使中国的“拳头商品”开始成规模走向世界,而世界各地的白银(银元),又通过合法贸易的方式,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充实了明王朝的中央财政收入。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从明代放开海禁到清朝中叶,当时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巨量白银流入了中国。

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W. L.舒尔茨所著的《马尼拉大商帆》)” 。

而明穆宗注重商业,体恤商人的做法,也是明朝皇帝中无人能比拟的。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朱载垕下谕工部和户部,称:“近闻京城百姓为佥报商人,负累困苦,朕甚怜之。其急议处以闻”(明实录·穆宗实录》)。

为了维护经商者的利益,他曾多次下谕严厉申斥官员不得向商户勒索钱财;严禁各级官府私自在桥梁、道路、关口等地设卡抽税,人为加重商贩经济负担。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西方商船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贸易输入的巨量银元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古代商船

4

拨乱反正,澄清吏治。

01公开为“一代清官、廉臣干吏”海瑞平反。

当时的海南人海瑞海刚峰生性耿介,刚直不阿,仗义执言,妇孺皆知。而朱载垕在当裕王之时,便对海瑞非常钦佩,神交已久。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时任大明户部主事的海瑞对世宗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迷信道教,大兴土木,耗费民脂民膏”等弊政,上书劝谏,但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大大激怒了嘉靖皇帝,被打入死囚牢。

穆宗登基之后,对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言语冲犯自己父亲的清官干吏,不仅毫不责怪,而且公开平反释放,恢复官职。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被穆宗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锐意改革,大胆进取,有力推动了苏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时间传为佳话。

02澄清吏治,积极选拔那些急公进取的官吏。

据历史记载,朱载垕非常重视对官吏的考察任用。隆庆一朝对管理的考察管理力度、次数远超其他年代。

譬如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考察京城官员;隆庆二年考察地方官吏;隆庆三年考察京官;隆庆四年考察言官;隆庆五年朝觐考察地方官。

甚至,为了遏制地方藩王侵占良田、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朱载垕还打破“王府官员不予考察”的明朝旧制。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穆宗下令,全国各地的藩王王府除了医官、典乐、引礼舍人之外,统统被列入考察之列。

明穆宗选贤任能,罢黜平庸,奖罚分明,成效明显,在官员贪污腐败颇为盛行的明中后期,短短六载的隆庆朝,犹如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心生赞叹。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海瑞画像

明穆宗革弊施新,国家大治,史称“隆庆新政”。

历史曾这样客观评价明穆宗朱载垕:

“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谓令主(《明史》)。”

你看,人家朱载垕,居然在短短六年的光景中,作出了如此令人叹服的漂亮“执政答卷”,不愧是一位被后人忽略的、堪称彪炳千秋、光耀史册的“杰出帝王”。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画像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海上丝绸之路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明穆宗的昭陵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的父亲,在位六年却是被忽略的“杰出皇帝”

明十三陵中的昭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