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我國20餘年來尾礦泄漏量最大事故——黑龍江伊春“3·28”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故已有最新進展。生態環境部今日(4月14日)消息,截至4月11日,經過14天晝夜奮戰,事故應急處置實現了“不讓超標污水進入松花江”的預定目標,成爲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的成功範例。

含有尾礦砂的河水。圖源:生態環境部

呼蘭河鉬濃度全線達標,不影響居民飲水安全

4月11日凌晨3時的監測數據顯示,尾礦庫泄漏的特徵污染物鉬已得到有效控制,呼蘭河鉬濃度全線達標。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表示,應急處置過程中投放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

據悉,本次泄漏的尾礦顆粒十分細,粒度在200目以上(直徑75微米以下),懸浮於水中不易沉降。爲了去除污染物,專家經研究後確定採取投加絮凝劑沉澱懸浮物和鉬污染物的技術路線,篩選的絮凝劑聚丙烯酰胺和聚合硫酸鐵都是飲用水處理使用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造成影響。

另外,4月3日至5日,應急指揮部專門在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造成影響的區域中,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斷面開展109項指標的全分析。結果表明,按照飲用水水質標準衡量,當時水中除了鉬元素有所超標外,油和COD均滿足要求,其他物質未檢出或者痕量,沒有發現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鉬是生物必須的微量元素,少則有益,多則有害。就本次應急來看,大量的監測數據表明,應急處理後的水中,鉬含量小於0.07mg/L,符合飲用水標準,不會影響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4月10日11:00,距離入松花江口約67公里的呼蘭河蘭西斷面清潔淨化應急工程正在穩定運行。圖片上方灰白色的河水經藥劑處理後,絮凝效果顯著,下游水質明顯改善。圖源:生態環境部

做好事故後續處置工作,確保不出現次生環境災害

4月13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聽取黑龍江伊春“3·28”鹿鳴礦業公司尾礦庫泄漏事故應急處置階段性進展情況彙報。

會議指出,事故處置實現了“不讓超標污水進入松花江”的預定應急目標,成爲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的成功範例。

會議強調,要繼續指導地方做好事故後續處置工作,確保不出現次生環境災害。要做好事故調查、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等工作,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具體情況向國務院報告。

另外,要全面總結事故經驗教訓,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會商信息化手段,充實環境應急隊伍,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推動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要及時有效開展應急應對,做到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第一時間發佈信息,第一時間查明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

4月10日18:00,在蘭西橋投藥點下游3公里處,生態環境部工作組專家取樣發現,河水清澈,不見明顯絮體。圖源:生態環境部

背景:

20餘年來尾礦泄漏量最大事故

3月28日下午1時40分,伊春鹿鳴礦業有限公司鉬礦尾礦庫4號溢流井發生傾斜,導致伴有尾礦砂的大量污水泄漏,進入松花江二級支流依吉密河,造成環境污染事件。

此次尾礦庫泄漏出伴有尾礦砂的污水253萬立方米,是全國近20多年來尾礦泄漏量最大的一起事件。事發點的尾礦砂像泥石流一般,順地勢快速下泄,3公里後進入依吉密河。而依吉密河是松花江的二級支流,入依吉密河口距離呼蘭河93公里,入呼蘭河口距離松花江295公里。

事故發生後,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生態環境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迅速啓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時任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第一時間作出安排部署,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率工作組及專家隊伍赴現場指導環境應急工作。

去年10月,生態環境部組建了首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將協助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專家組成員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5年。

生態環境部近期消息顯示,首屆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專家組成員還有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應急研究中心主任虢清偉、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放等。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