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於3月31日將推出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以院藏100多件(組)宮廷文物展現清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之間的往來。澎湃新聞特選刊其中部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金嵌珠石帽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於3月31日將推出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爲主軸,精選臺北故宮珍藏的100餘件(組),包含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飲食習慣的用具“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做工樸實卻極具西藏地方工藝特色的“銀嵌珊瑚松石冠頂”以及六世班禪於乾隆皇帝七十歲壽辰進呈的“嘎布拉數珠”等,透過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質,進而引導參觀者想象古代草原民族的不羈與浪漫,瞭解遊牧人逐水草而居的真實生活中的移動遷徙與抉擇。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嵌松石珍珠帽

臺北故宮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數量豐富,可以完整呈現清代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密切的往來互動。

“貴貴琳琅遊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分爲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尊貴的飲食器用”,揭示遊牧人因應自然環境條件將自然資源發揮到極致,形成特有的遊牧文化;第二單元“藏傳佛教的浸潤”,藏傳佛教爲蒙、藏族思想與生活中的一部分,並進而影響滿族的信仰,清代以內廷工藝技術仿製法器,樹立皇家風格典範,併爲藏地工藝注入新元素;第三單元“珊瑚與松石的對話”,蒙藏人不分性別皆喜以寶石爲飾,珊瑚、松石和蜜蠟是最常見的類別,可展現佩戴者的身份與財力,也是佛法殊勝的具象化表徵;第四單元“超越國界的珍寶”,歐亞交界之多民族聚居地帶爲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形成無國界多元文化混溶的特質,遊牧民族精湛的金工、伊斯蘭文化的玉石審美觀,出現在遙遠的紫禁城,爲清代的藝術注入新生命力。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爲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遊牧經濟爲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爲生的漢人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遊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清王朝。作爲王朝的統治者,滿人從未改變成爲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康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展覽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闡釋蒙回藏遊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

其中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飲食習慣的用具“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絲狀紋理對比分明,用材珍貴,並以鐵錽金嵌綠松石鏤空圓盒盛裝,爲藏族貴族進獻宮廷的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銀嵌珊瑚松石冠頂

“銀嵌珊瑚松石冠頂”冠頂爲銀質局部鍍金,最上方的寶石已失,在綠松石和蜜蠟瓜棱式珠之間,間隔着珊瑚珠。最下層的綠松石作花瓣形飾,外滾一圈珊瑚珠,銀胎爲錘打成型,打造痕跡依稀可辨,鍍金的顏色淺而淡,下器底附一螺紋栓,原應固定在冠帽上,做工樸實,具有西藏地方工藝的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嘎布拉數珠

“嘎布拉數珠”爲六世班禪爲高宗七十歲壽辰進呈,系以蜜蠟、瑚瑚佛頭珠,青金石佛頭塔,附以綠松石、水晶、金銀金剛杵記捻,展現十八世紀西藏念珠的莊嚴與殊勝。

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貴貴琳琅遊牧人

臺北故宮博物院“貴貴琳琅遊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海報

臺北故宮方面表示:本次精選展品豐富而多元,每件展品的藝術價值及工藝成就均具有稀有性、珍貴性與獨特性。

“貴貴琳琅遊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於臺北故宮正館303陳列室展出,展期自3月31日至8月20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